今天陪孩子看了纪录片《超级工程之港珠澳大桥》,很受震撼。
团队面对的是个30多公里宽的大海峡,这里港口繁忙,来往船只络绎不绝,有小船、大船,更有巨型货轮、邮轮。这意味着要留有巨大的航道,而周围四个国际机场,则意味着桥身没法建太高,因为大跨度的桥需要高的桥墩来做斜拉索。因此决定在中心建个人工岛,桥变隧道,留出航道。
桥的抗震是个问题,周福霖院士团队打破了国内的“百年惯例”,引入减隔震技术,有效地解决港珠澳大桥抗震设计难题。所谓隔震,就是在房屋和地面之间,加一层橡胶和钢板隔层叠加的隔震支座柔软层,通过延长结构自振周期,避开地面振动共震区,从而隔离地震,能使隔震结构地震反应衰减至非隔震结构的1/4至1/8,成倍提高建筑的耐震安全性。
钢结构的桥身面对海里的氯盐腐蚀是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中科院金属所材料耐久性防护与工程化课题研究出新一代高性能环氧涂层钢筋,保障了港珠澳大桥基础120年耐久性设计要求。
类似的难题一个接一个,都被我们的大学、科研单位、企业一一攻破。
看来这样的一个个大工程是那么不容易,它是一个个团队团结协作、攻艰克难、集思广益、艰苦奋斗出来的。哪个人、小团队的失误,哪个难题的受阻,都有可能导致项目的推迟、难产甚至烂尾。就像我们的大飞机、航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