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像很多人一样,每日浑浑噩噩地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没有进步,没有方向,更没有目标?
24岁,我本科毕业,雄心万丈,有远大理想。27岁,我研究生毕业,内心满是豪情,充满期待地进入社会打拼未来。32岁,我草草结婚生子,早已习惯了在体制内做做样子混混日子,各方面早已然泯然众人。
人的挫折感并不取决于境遇本身,而是取决于境遇与自我期待之间的落差。
2020年3月的一天,我偶然加入一个名为“复盘力修行所”的打卡群,本来也是“手贱”,复盘嘛,早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我不知道的是,当我点击“报名参加”那一刻,我的生命已经开始进入彻彻底底地蜕变。
01 系统复盘,打开无限可能
所谓系统复盘,就是对每日事做“记录”,然后在此基础上做以年为跨度地统计分析。
系统复盘的强大在于它天然的计划和系统地积累。日复盘、周复盘和年复盘的结合让自己从一日一日的小事件中摆脱出来放眼于以年为单位的计划之中,显现出积累的力量。记录使我不害怕每天做的事情少,我坚信就算每天只沉浸于某事10分钟,长期下来那也有可观的结果。
自从开始做日复盘,我已经系统性地学完好几本历史书籍,时间投入其实很少。李笑来曾经在20岁的时候,就养成每天记录“事件日志”的习惯,至今他还保留着该习惯,并受益无穷。他能坚持这么多年,系统复盘功不可没。
复盘还有复利的好处。复盘的内容是根据“六帽子”思维来复盘昨天的事情,对昨天的事情从六种思维来进行简单地分析和总结,这不但非常锻炼人的思维,还从保证每天都学习到新的知识。
复盘重现生活之至美。坚持写小确幸一个月之后,复盘时发现自己拥有的比想象的多很多。所谓幸福的人生就是这些小确幸的集合,熊逸老师在得到专栏写到,每天开开心心生活,有一点自己的小确幸,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只是一个简单的改变,我完成了生命的变革。
02 时间统计是管理人生的利器
时间统计的好处是让人在“有限时间”完成“更多工作”,成就感爆棚。
我开始做日复盘时,每天只有两件事,工作和育儿。教我复盘的张文春老师建议每天记录一下时间,这样在周复盘做统计的时候可以知道这周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了。
一周的尝试后,我发现大部分时间是顶着工作和育儿的名义在八卦、看电视和看直播。为了让我的周复盘内容看起来好看一点,我开始挤出时间做一些有质感的事情,比如读书,做计划,做整理等,慢慢地我的复盘内容增加至三件事、四件事乃至七件事。内容分别涵盖工作,生活,成长,社交,娱乐等领域。
世人都知道《奇特的一生》作者柳比歇夫记录了时间一辈子,但很少有人关注他的生活,其实这个人非常有趣,而且他的工作成果可以用“海量”来形容。
有人曾经统计他一生的作品:发表70余部学术著作,论文和专著等于一万两千五百字张打字稿,作为生物学家他还做了成千上万的昆虫标本和切片,其中地蚤的标本就有35箱,有13000只,
他同时还喜欢给人回信解答问题,一生写了很多书信,比如1969年(这是他去世之前3年),他一共收到419封信,他写出去283封。
要知道20世纪中期,并没有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这么大的工作量,他一个人是怎么完成的。很多人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夜以继日的老科学家形象。事实上,正好想反,以睡眠为例,柳比歇夫一天要睡10个小时以上。
这和他使用时间统计法有及其重要的关系。
时间统计同时培养了我的自信,自信就是一次一次把事情完成,让我的故事有起点和终点。
03 与其先投资人脉,不如先投资阅读
读书提升了我的格局。
在做日复盘的时候,我在工作和育儿之外增加的第三件事就是阅读。一个不读书的人见识不够, 格局不大,人生最终也走不远。
最开始我的读书范围集中在小说,小说精彩刺激的情节常常激发我的联想,我就萌生了写一部“好看”小说的念头,但是随着这念头的兴起,我的焦虑也随之而来,我发现我的“能力”配不上写一本好的小说,力所不及。
我开始读小说之外的书籍,主要包括个人传记、文史哲、商业等,目的就是想快速打开眼界,了解常识。
为了加快读书的速度,我加入了“何帆读书俱乐部”,樊登读书,得到专栏,链接了很多高质量爱读书的朋友。
读书提高了我在人事上的敏感度,在你自己很弱的时候,无论你怎么向别人示好,别人也很难真正把你放在心上。而只有当你自己变强,就算不去理会人脉这回事,人脉也会自然向你聚拢。你若花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04 写作提升我的生命境界
人的起点可以很低,但境界不能低。吴军老师曾说其实境界这东西是虚的,它的背后体现的是机械思维和系统论思维的差异。
我深刻体验到到读书的好处后,就不能不开始写作。在加入peter老师的22天写作训练营第一天,老师就放了一部影片,谈论你为什么而写作。
影片很短,但它给我的冲击力却弥久不散。
我开始了系统地学习写作。最开始是从围绕如何说明一个问题开始的。每天一个主题,为了写这一篇文章,先要大量地输入,有时候一天甚至可以跨越很多学科的学习。
写作让我的阅读又拔高了一个层次,只有经过写作的磨炼,才能把书读透,又反过来哺育自己的写作。
写作为思考而生。写作比的不是文笔,而是思路清不清晰,把思维的逻辑梳理清楚,才会有独立思考。会独立思考的人,其生命境界不同凡响。
05 挑战通识,体验通透的人生
通识这个概念是我在何帆读书俱乐部听到的,简单来讲,就是有意识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挑战通识,其实也是“为读而写、为写而读”的一个自然伸展。本来读了很多书,但写作时找不到合适且充分的论据依然最常遇到的困难,有正面的论据时却找不出反面的论据,找到古代的论据却无法联系到现代。
有一天我正在随便听书,偶然听到开智微博出品人阳志平分享的八字读书法“正反上下、古今中外”,我一下子醒悟过来,这不就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另一个版本吗?
这加剧了我构建自己“知识体系”强烈愿望。我挑战通识,“知识”只是过渡,我更愿意看到它呈现出来的结果:通透的人生。
我很喜欢富兰克林,他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理有面,有节,他是让人很喜欢去接触的人,他总是充满好奇心,一切都要尝试,他的品德行为成就了他的高度。王德顺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灵魂,他50岁健身,锻炼出强壮体魄,57岁的时候创造了“活雕塑”,79岁登上T台,83岁进入演艺界,开放的心态,促使他持续跨界。
通透的人生,就是做什么都恰恰好。自然而然做到“无为”的样子。
了解通识,生命的旅途才真的开始。
peter老师说,蜕变是痛苦的,但是值得的,徒手攀岩的过程不是克服困难,而是习惯困难。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上,看惯了廉价的鲜花和掌声,我们要踏着它们走向高远,让自己也变成大山中的溪流,去看遍险峰。在那时我们会发现:与未来我们将拥有的一切相比,今天都是微不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