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6种思维模型,让你吃透一本书
余秋雨说:“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摆脱平庸。”
毛姆有个经典的比喻:“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每个人的读书目的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一个方向,想要从书里得到一些东西。但很多人读完一本书当时感觉得太好了,可能过不久便忘得差不多了。
其实没有一本书是没用的,“开卷有益”,所有的阅读都会在你的生命中留下痕迹,尽管多数时间自己都意识不到。
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阅读方法呢?因为,正确的方法就是成长的加速器,能让你提高效率。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事半功倍。
先举几个大家可能试过的读书方法:
1 .沉浸式读书,感觉到了,悟到了,戳中自己了,但过些日子书中的内容就不太记得了,只记得一个书名,这只是短时记忆。
2.一边阅读,一边摘抄,看到喜欢的句子就写下来。
3.一边非常细致的作思维导图,把一本书变成几张图片。
你用过哪种读书方法呢?
以上几种方法的共同点就是输入,你摘下来的东西是作者的内容,而不是自己的,哪怕记录了再多东西,你进入的也只是作者语系。而在老师看来,阅读的终极奥秘是输出。
什么是输入,什么是输出?
看电影是输入,拍电影是输出;
看菜谱是输入,做菜是输出;
听演讲是输入,自己演讲是输出;
看球赛是输入,踢球是输出;
听书是输入,讲书是输入;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
学习知识是输入,践行知识是输出。
输出是我们内在系统经过输入处理后产生的外在结果,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有效输出。
为什么大部分人只愿看书,而不愿输出呢?人的天性是趋易避难的,消化一本书的时间,往往大于看完一本书的时间,时间用在哪里,你的身体是知道的。
输入比较容易,小孩子看视频一看大半天,会认字的人,也可以进行阅读。
门槛越低的事,参与人数越多,这件事情的价值就越小。
门槛越高的事,参与人数越多,这件事的价值就越稀缺,稀缺才有价值,才值得我们努力去做。
以输出为目标的阅读,具体如何做呢?老师搭建了一个六维模型,如果我们能认真践行其中的三点,一定会在阅读上实现巨大的飞跃。
第一、以框架思维去阅读
花五分钟看目录和前言。
目录是一本书的脉络,是骨架,是框架,看目录,培养你的逻辑思维。
前言可以了解作者写出这本书的想法和目地。
第二、以发酵思维去阅读
阅读过程中,如果读到有感触的地方应停下来,让大脑发酵一会儿,沸腾一会儿,让自己的潜意识里的想法尽可能喷涌出来。写出你的感悟和想法,哪怕它不合理,哪怕它天马行空,所有突如其来的想法,都是宇宙给你的一粒种子,你要让它扎根土地,才有可能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长成参天大树。
具体操作分三步:
一、遇到不错的句子和片段,用笔画出来或抄下来。
二、合上书,用自己的语言,复核重构书中内容。
三、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思考以后我该怎么应用。
结合这个知识点,写出即将要做出的行动和改变。
这个其实是毛主席的阅读方法。毛主席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他所有看过的书,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真正做到了博览而勤思。
第三、以践行思维去阅读
很多同学看完一本书,就束之高阁,几乎不会主动看第二遍。你想继续内化,那么就看第二遍。重点看自己感触最深和抄录的部分。并扪心自问,你做到了吗?优化了吗?改变了吗?践行之后,我们再反复验证,形成自己的原则。这就是构建个人体系的第一步。我们的体系不用追求大和全,一本书提炼出几条原则,把它汇总起来,这是知识体系的基础。我们以后就根据这些原则来践行。
第四、以费曼思维去阅读
首先,把每一章节的关键词提炼出来,写在一张纸上,一本书也就几十个关键词。合上书,回想一下这些关键词是什么,利用费曼技巧,用直白浅显的语言,讲述你掌握的知识。可以讲给伴侣、孩子、朋友,或陌生人。重新讲述的过程,就是在进行深度加工,可以让知识点扎根。
这就是提取头脑中知识的过程。凡是被提取一次,就能巩固一次。多次提取,就会成为长时记忆。还有一个方法,把这些知识点或者你的感悟梳理一下,以一个中心主题展开,写成一篇文章。
第五、以创作思维去阅读
每读完一个章节,不要立即开启下一章节。合上书,用一段话总结后,再翻一下本节内容,重点看作者是用什么样的逻辑和结构来阐释内容的。这才是一个作者必备的技能,掌握了这个思路,你会发现,写书一点也不难。
读完一本书,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我写这个主题,会列出怎样的框架?
2.在这个特定主题里,除了写在书中的内
容,还有哪些没写的?
3.这本书有没有带给我新的可延展的灵感?
4.这本书哪里写的好?哪里写的不好?
5.作者是怎么想到要写这本书的?他的知识
来源于哪里?
6.这本书的逻辑架构是怎样的?
7.作者的叙事方式是怎样的?
大家可以继续补充,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一本书,跳脱出读者常规视角,站在更高维,会产生更多的联结和反思。
阅读的最高级别,就是自己受到启发,写出一本书,这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
第六、以体系思维去阅读
每一本书就是一座花园,阅读的过程就是在欣赏。有些人看书匆匆而过,即使看了一百本书,也只是欣赏过一百座花园,自己空空如也。但另外一些人,却能够在欣赏的同时,取其精华,一朵朵地种下自己的花儿,是久天长,你就会为自己养育一座丰盛的后花园。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探索输出,这才是你打开自己血肉灵感,从身体里迸发出新的能量,才能让自己真正感受到成长,成为一个真正输出内容影响别人的人。刚才讲的这些,可以灵活组合搭配,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