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迎接学校的十年校庆,学校筹划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其中我们的10本系列丛书是重中之重,而我也荣幸有机会参与一部分书籍的编辑校对工作。一轮又一轮的修改下来,更是对文字编辑有了更深的认识。

【态度决定一切】
第一轮整理时,以为只是做搜集工作,把大家的文章分类排序就可以了,对于文字的推敲及结构的梳理还没有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随着一场场会议,从编辑团队到编辑小组到专业编辑的培训,渐渐意识到这份工作中我们不只是辅助的角色,而是要真正地从编辑的身份出发,为一本书,一批作者,一群读者负责。
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契合学校理念,是否顺应读者的观感逻辑,是否尊重作者的原本表达,都是每一字每一句要考虑的。
除了校庆系列丛书,幼儿园也有每个学期整理印刷的主题案例集。目前为止我负责整理的有4个主题案例,在进行整合检查时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有些人负责的能够一遍过有些人却一直在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格式标明了还是有违和的部分?为什么每一遍检查都能检查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基本的语法和语句通顺都做不到?其实归根结底都还是态度的问题,是把它当做自己的一个“作品”,还是把它当做一个常规的“任务”,呈现出来的自然是不同的效果。

【基础!基础!基础!】
如果说态度决定了这本书的份量,那么文字基础就决定了这本书是否漂亮。
寒假时开始第一遍校对,中间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和修改,暑假时终于拿到了出版社的反馈。所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看到一道道红色的批注就感受到了人与人的参差。有的作者把写字当成了说话,语气词口头禅比比皆是;有的作者把写字当成了演讲,适合感染观众却不适合感染读者。
编辑工作要调整标点的运用,语句的通顺,同音词的替代,适当的删减……着实让人费心费力。有些文章鲜少有红色批注,说明底子不错;有些文章呈现“满江红”,通常提现出文字基础的薄弱。而归根结底,一篇文章是否让读者读起来舒服,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作者是否真诚。从心出发的文字大多流畅温暖,舞文弄墨的内容大多矫情做作,写的累读着也累。

【纠错-校对】
校对的过程也是纠错的过程,一是从过去的自己身上纠错,二是从别人身上纠自己的错。
在修改自己的文章时也会发现一些当时不曾注意的错误,于是重新查阅、巩固,不常用的标点符号到底要怎么用?怎样把口头语转化成意思明了的书面语?在个人的表达同时怎样兼顾到学校更大的格局……
在修改别人的文章时看到好的文章会再看一眼作者,看看是谁这么厉害。学习人家对写作的认真,对孩子的细心,对家长的用心。看到修改比较多的文章也会反思:我有没有犯这样的错误?
纠出自己的“错”,才能书写更多的“对”。

这个假期,幼儿园的同仁们又做了一件大事,整理几年来的资料,重新审视主题课程的核心和脉络,把更好的东西送给孩子。期待我们的最新成果。
把一路上的珍珠筛选、打磨、设计,变成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项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