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教的事

佛教的事

作者: 如水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7-02-09 11:08 被阅读0次

《佛教的事》

华一寄宿学校八年级7班王致诚

我是如水学员王致诚。我为大家分享的书籍是《中国文脉》。近来过年的一周里归元寺开放了烧香活动,并且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烧香祈福,那么我便将通过这本书的《佛教的事》向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的佛教。

“他们必须严格遵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恶口、不蓄私财、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显神奇”。

此处“不杀、不盗、不淫“都是人处世的基本法律底线;”不妄语、不恶口、不蓄私财“也是其他诸子百家同样有的行为标准;而真正体现佛学精髓的是后面的三项。

在我看来,归元寺的求佛者甚至是修佛者都没有做到这后面的三项。当归元寺的商店窗口向人们出售纪念品、护身符时,便犯了“不做买卖的戒律;当归元寺组织人们抽号,人们向咨询师求解今年运势的时候,便犯了“不算命看相”;当求佛者们在金壁辉煌的大堂中望着一个个金光发亮的佛像,或拿着手中的签儿愚昧无知地说好准好准时,正是在“诈显神奇”。

难道宗教就不能与人愉快地玩耍了吗?其实是推崇功利主义的人们在明清时期便篡改了佛学。曾经正经的佛学,无论文僧武僧,都是为了修炼自然真性、脱离世俗欲望、探究人类终极意义而出家的,绝非呈现出一幅门庭若市、人声鼎沸的景象。

“遗憾的是,那个时候,佛教本身也已经走向衰微。晚明以后东南一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横行,修佛成了求福的手段,而且出现了不少直接对应功利目标的经文和门派。这种势头从清代至现代,愈演愈烈。佛教本来是为了引渡众生放弃贪欲求得超越的,很多地方已经反了过来,竟然出于贪欲而拜佛。看似一片香火,却由欲焰点燃。”

这直接刺穿的,是现代人对佛学的扭曲,也是现代人不纯净的功利思想。越是看似香火盛旺的寺庙,越是显示着中华佛学文化的衰退。

可怜的是,在中国也仅有少数文化人和知识分子能明白佛学到底是什么一种魅力;单欣慰的是,这篇文章直接揭开了历史的面纱,向更多人展现了一个真实纯净的佛教。

相关文章

  • 佛教的事

    一、佛教传入中国并被广泛接受,这件事,无论对中华文明、印度文明还是对亚洲文明、世界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种...

  • 佛教的事

    《佛教的事》 华一寄宿学校八年级7班王致诚 我是如水学员王致诚。我为大家分享的书籍是《中国文脉》。近来过年的一周里...

  • 瞎子摸象。

    1. 讨论工作之余,饭桌上闲聊,谈论起佛教。他说,佛教是一个明眼人,向一群瞎子诉说着未来的事。 比如,佛教在很多年...

  • ​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

    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 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 第一、出家的动机要...

  • 笔记 | 宗萨仁波切对欲望和执着的解读

    欲望—— 实际上,说到底,佛教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就是洞见真理。摆脱欲望并不是佛教的终极目标,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对...

  • 欲望

    实际上,说到底,佛教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就是洞见真理。摆脱欲望并不是佛教的终极目标,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对真理的证悟...

  • 2019-03-28

    佛教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就是洞见真理。摆脱欲望并不是佛教的终极目标,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对真理的证悟。如果欲望是你洞...

  • 解中观根本慧论、写在前面

    当今末法时代,佛教衰微,邪说盛行,魔作沙门,毁坏佛教。世人以微薄少分智不能分别,从而师从魔门,所行皆为魔事...

  • 2019-08-10深念无常,不留后悔

    以佛教来讲,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所以,凡是真心学佛的人,都具有无常观和出离心。“无常观、出离心”是佛教所强调的,可...

  •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佛教的“空”并不代表什么都没有,佛教说:“空,无自性”。自性是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教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di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