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绿皮书》,好像很久都没看到这么细腻又感人的电影了,不愧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啊。
所以想写两句简单感想。
1. 细节,大量细节
《绿皮书》把很多感情和叙事都藏在细节里面,且许多台词和动作前后呼应,令人拍案叫绝。
比如Tony注视两个黑人喝饮料的那一眼,和他丢杯子的行为。他对黑人的厌恶,就这么巧妙地表现了出来。
比如出发前Tony跟管家较劲的那一对视,让人捧腹,同时也暗暗替斯文的Shirley捏了把汗——他怎么管得住这个刺头?
比如旅途开始时Shirley在车内正襟危坐,绷得很紧像两人紧张的关系。后来穿着越发随意,姿势也逐渐放松。
再比如Shirley被Tony强塞了一根鸡腿后,丢鸡腿的动作,像甩指挥棒一样轻柔优雅。妥协后的坚持,让人莞尔。
不仅细节处理很赞,很传神地表现出了人物特点,更妙的是《绿皮书》里很少有独立的细节,几乎所有细节都有对应的呼应,看下来非常有趣。
比如Tony白天说你以为意大利人就喜欢吃披萨吗?晚上就一个人啃整张披萨。
比如Shirley说这辈子都不会吃鸡腿,然后被Tony强塞了根鸡腿,紧接着在后来表演的家宴上主人准备的特色大餐也是鸡腿。
比如Tony的名字梗,圣诞节梗,幸运石梗等等。
细节巧妙且处处有梗,看完真是很佩服编剧的功力和演员的表现力了。
2. 冲突,多层次的冲突
优雅与粗俗
黑人与白人
孤独与外向
上层与底层
……
Tony和Starley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差距很大的人,一开始的对话尴尬到天际。
Tony一脸我很屌我不服的表情,Starley一脸我不能跟你计较的克制的鄙视,再加上日益艰难的外部环境,每一次到达目的地后的戏份都格外精彩,让人屏气凝神血压上升,不知道又会爆出怎样的冲突。
可就是这两个人最后竟然成为了一辈子好友。
当然按电影套路这发展是一定的,可是影片在这个破冰的过程中,种种细节刻画得很好。
两人一开始的冲突是习惯上的冲突,一个粗俗,一个优雅,一个抽烟,一个讨厌抽烟,一个用词优雅,一个讲荤段子,互相看不对眼。
随着矛盾磨合,信任建立,本来应该越来越和谐的关系,但外部环境的变化又导致冲突一次次升级,从两人之间的冲突,上升到两人之间且两人与外部的冲突,从生活习惯上升到身份与观念的冲突。
有几场对话格外精彩。
尤其是两场雨中的对话。
“我比你黑多了”
“我不白也不黑,不被白人认同,也不被自己的人接受。我是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