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国人明恩溥(Arthur H.Smith 1845-1932)写的《中国人的气质》。
在这本书里,作者谈论了二十七种他观察到的可代表中国人的气质特征。
他首先触及的是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他先界定了“面子”是混合了多种语义的综合名词。
在他看来,中国人是具有戏剧本能的民族且热衷于戏剧娱乐。因此他认为一些动作是戏剧性的夸张表演,比如清朝时期人们的跪拜大礼。另外他认为中国人习惯于用戏剧的语言思考问题,并且他还举出例子,比如,人们总是大声说话,即使是面对两三个人,可表现得也好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虽然事实并不是在舞台上。
这一切都让他觉得对中国人来说形式看起来更重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关系,适时做出的戏剧化的举动会是中国人解决问题的诀窍。他认为,理解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就如同拥有了一把钥匙, 凭借它,用他的话说:就能“开启中国人许多重要气质的密码锁”。虽然在西方人看来,他们常常不能理解这些东西。
他承认中国人的面子具有一种潜在的强力且会反复无常、不受任何规矩约束、是基于人们的共识的。在这点上西方人和东方人,他认为是很难有共识的。比如调节矛盾时,中国的乡绅要顾及平衡各方面矛盾,调节的是面子,也是为了按面子分配。这与欧洲政客所实施的平衡不同,是为了所谓的实现公平。另外,对于中国人,送礼也是一个相关“面子”的大事。送礼和收礼都与保住“面子”相关。他更加不理解的是一些中国人甚至为了“面子‘,宁可失去性命也要保全面子。他为此特意举了一个被给予特惠可穿着官服上刑场赴死的一个知县的例子。在他看来这完全是不可思议的。
“面子”无形的,却也似乎是无价的。作者特意举了两个突出的例子,一个女仆因为粗心弄丢了东西,知道自己最终需要赔偿,但是却会故作清高地表示出“不要银子了,就当作赔偿好了”,用这样的行为,她就保住了自己的“面子”。或者一个佣人做错了事,知道主人可能会解雇自己,于是会选择再犯一次错误,然后主动辞职以保全自己的面子。这也让作者觉得匪夷所思,觉得这样的作法对于西方人来说定然是没有吸引力的。
当然,这里作者说的是他观察到的清朝时期的社会现象。现在,在现代中国这样一个更加个性化且多元的社会中,还存在诸如此类的所谓的“面子”问题吗? 或是换了一个方式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呢?
当然,大家可以想一想,也可以找一找。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所有,文责自担。 若要转载, 请征得本人同意或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