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的读过感。迷茫的时候,需要勇敢的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
1
这本书讲了什么?
一位抑郁症患者蛤蟆和心理咨询师的交流过程,共十次会面,在谈话中,咨询师帮助蛤蟆分析他的性格和所处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并帮助他走出困境。
2
本书涉及主要知识点
每个人所处的三种状态:儿童/成人/父母
儿童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情绪化、悲伤、恐惧、愤怒、顺从、取悦、不敢反抗
成人状态:理性、有强大的自我意识、能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绪、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
父母状态:父母自然状态、挑剔型父母、纠错、批判
秘密协议
PLOM 可怜弱小的我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儿,达成一种秘密协议
共谋
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是一种心理游戏,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人生坐标
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心理游戏—必然结果—自证预言,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会导致一个被证实的预言。
3
文章风格
本书的叙述风格和《遇见未知的自己》、《被讨厌的勇气》一样,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展现、解决问题,易于理解,且近在眼前;另外一大风格是人物简单、主题突出、讲话内容逻辑有序、层层递进,给人以思考和清醒。
4
改变自己的1前提
改变的唯一前提是认识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因为,我们从小就被大人灌输了这样的观点:表现悲伤、愤怒这样的负面情绪是无能懦弱的表现,是会被嫌弃和厌烦的。所以,我们学会了欺骗自己,隐瞒自己的真实情绪,好像只有这么做,大人才会开心,我们就不会受伤。所以,如果我要你描述自己真实感受,估计你一时半会儿也弄不清自己有什么情绪。
5
改变自己的2个思维
人人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徘徊。真正厉害的人,是理性与感性并存。
人人的大脑里,都存在着两种思维模式,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选择抑郁,其实就是选择了感性思维,像个婴儿一样,只做出本能反应。当你自我探索,愿意剖析自己的时候,就是回归了理性思维。
什么是理性,什么又是感性呢?简单来说,理性就是一个人对某一件事能够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断,头脑不发热,决策不冲动。而感性则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件事完全凭借心情,容易感情用事,不计后果。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能说一个人理性好,也不能说一个人感性不好,这要看事情的本质面貌。
于丹曾说:“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这个理性是在这种嘈杂的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可以使我们触目生春,所及之处充满了快乐。”
所以说,有时候感性和理性是需要并存的。一个人少了感性,会显得没人情味;少了理性,又会显得太死板。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寻求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平衡。当你感受到快乐时,你要让感性尽情飞驰;当你感受到痛苦时,要让理性来干预感性从而减轻不适。
6
改变自己的3个状态
每个人都有儿童、父母以及成年人的状态,三位一体,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
我们的人生分为:儿童、成人、父母三个状态
1、儿童自我状态。当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会下意识用童年时的习惯作出反应,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感受和行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会本能地顺从和依赖他人,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压抑的痛苦情绪,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2、父母自我状态。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挑剔自己。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会用言行重复父母那里学到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想方设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这套想法。甚至会将审判的矛头指向自己,进行毫不留情地自我批判。
3、成人自我状态。在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我们能摆脱情绪化的控制,合理地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当下的事情。成人自我状态是唯一能学到自我新知识的状态,因为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只是在体验过去的情绪,在父母自我状态里,不是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所以这两种状态都不会学到东西。
那么,我们该如何适时调动成人自我状态呢?
其实,这又回归到了第一个话题——认识你自己。你需要不断思考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你该如何才能到那里去。
我在认真分析后意识到,成年的我们其实一直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为了讨好父母的爱,童年的我们不得不做出,顺从、取悦、道歉、依赖等行为,并逐步形成了依赖及取悦型人格。而成长的本质就是逐渐打破依赖关系,成为独立人,顺从导致蛤蟆把依赖当成生活本身,童年依赖父母,成年则依赖外界的肯定,一旦收到否定反应,他要么取悦别人,要么自我批判,痛苦不堪,所以一直长不大。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怎样,关键在父母。”,成年人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童年学来的,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一生。
7
改变自己的4个坐标
人生有四个坐标,你选择的坐标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好,我好”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
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看自己的?你好吗?第二个问题:你是怎么看别人的?他好吗?
根据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产生了以下四种人生坐标:
1、你好,我不好。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无法掌控人生,从而产生焦虑、抑郁、自责等情绪。
2、我好,你不好。处于这个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时常攻击、指责别人,产生愤怒、挑剔、指责等情绪。
3、我不好,你也不好。处于这个坐标的人更确切来说是“犯罪者”,既自卑又自大,既自我贬低也攻击他人,情绪反复无常,很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
4、你好,我也好。这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选择和承诺。你相信自己是好的,更相信别人是好的,通过行为和态度,持续对自己和别人展现美好。
我们活在当下,要着手规划未来,不能像以前只是想一想,而是真正有细节、有日程、有行动。
自我状态如果10分,现在给自己打9分,并把自己的人生标记在“你好,我也好”的坐标里。
因为此刻,我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相信自己的成长和能力,同时也欣赏他人的优点,能够与他人很好地合作,相互促进。
“共情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
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用特蕾莎修女的一句经典名言来理解: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别人。爱生命里一切需要爱的事物,无需理由。哪怕生命微小到只是一根细小的灯芯,燃烧了,就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他人。甚至,你还可以尝试去照亮一个世界。”
8
点滴感想
说难听点的话,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但大多数人是正常的,没有达到可以下结论的那种程度。
联系现实生活,当下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跟我们所处的周边环境有关,更大的关系是在于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
如果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的话,应该是处于一种成人状态,能够比较好的控制好自己情绪,能够理性看待、分析、解决问题,算得上是成熟了。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是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但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不少人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这点。
拿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来分析自己,自己应该是处于成人状态的,偶尔处于儿童状态,较少处于父母状态,我不喜欢跟别人比较、跟别人争、对别人发脾气,因为我觉得那样对于解决问题没有用,反而是给自己找了一大堆烦恼,不值得。
对于人际关系,我也不太会处理,只是简单的相信:我怎么对别人,别人怎么对我,我怎么对别人。
真心、坦诚都是相互的,你要想别人怎么对你,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
另外,不要轻易因为别人的话语而大幅度波动自己的情绪,这样就是在和对方共谋这件倒霉事了,没必要。
不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把生活搞的一团糟,对生活没有兴趣,你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你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地位,没有好好的认清楚自己。
生活,有时候的确挺难的,但我们要知道,无论今天的夜有多黑,明天的太阳依旧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世事无常,搞得我们有时候都看不到一丝丝希望的缝隙,“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
生活这么苦,咱也不能就这么举旗了,我们也不是好欺负的,不说别的,干它 !
快乐是自找的,烦恼也是,明明自己可以挺开心的,真不需要主动去找不痛快,何必呢?
事情发生了,就去坦然对待。既来之,则安之。
说啥咱也不能委屈了自己不是,可得让自己倍舒服。对于某些人不当的言行举止,也不用去理会,他们做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各不相干。
任你千般花样、百般造作,我就是风雨不动安如山,你能奈我何?
看不惯我?你都不知道,我可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了。
来来来,继续继续,我刚好端把凳子看你怎么滴一个作,不过我的原则就是:你干什么随便你,但你没办法妨碍我开心。
在想生气、想愤怒的时候,就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去顺对方的意让自己不愉快呢?真心,没必要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