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西蒙学习法: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学会新知识》读书笔记

《西蒙学习法: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学会新知识》读书笔记

作者: 读书笔记汇 | 来源:发表于2024-07-05 19:01 被阅读0次

西蒙学习法是科学家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所采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他不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还帮中国开创了认知心理学这门学科。一定会有读者感到奇怪:这几个看似不搭边的奖项、称号,怎么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实际上,这些还远不能概括西蒙的学术边界。他涉猎的学术领域非常广泛,包含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政治学、社会学、运筹学、心理学等领域。他是人工智能、信息处理、决策制定等多个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为多个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西蒙看来,学习=积极的学习动机×有效的学习方法×必要的时间投入。 这些公式的背后,都有广义动量定理的影子。 西蒙学习法也被人们称为“锥子学习法”。

居里夫人说:“知识的专一性像锥尖,集中精力就像是锥子的作用力,时间的连续性就像不停地使锥子往前钻。” 居里夫人的这句话说出了西蒙学习法的核心原理。

第1章 速学:短时间学会新知识的方法

如何使用西蒙学习法?

西蒙学习法=积极的学习动机×有效的学习方法×必要的时间投入。

西蒙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对一系列符号进行学习、存储及以后提取和应用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只靠记忆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将所得的信息进行延伸创造。

根据西蒙的观点,我们来梳理一下有效学习公式中的三大要素。

1.积极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为学习提供能量的“燃料”。当然这种“燃料”不一定是外在的、物质的,还可能是内在的、精神的。例如,当人们做成某件事时,如果完成得比较好,人们会产生一种内在的满足感,满足感同样可以让人产生学习动力。

2.有效的学习方法

西蒙学习法具体要如何实施呢?简单来说,可以分成4个步骤。

(1)选择学习领域。 (2)设定学习目标。 (3)拆分学习内容。 (4)集中精力学习。

3.必要的时间投入

学习必然需要时间的投入,需要大量实践和练习、大量试错和纠偏、大量反馈和调整,这样才能建立起有效解决同类问题的程序。

真正的学习需要什么呢?

(1)信息。必要的信息是学习的基础,虽然学习不等于记住信息,但学习需要有必要的信息。

(2)案例。纯粹的信息有时是抽象的,案例是信息的具象化应用。有了案例,信息就有了应用场景。

(3)练习。持续一段时间的练习是对所掌握信息的巩固和理解,有助于在大脑中建立起某种程序。

(4)反馈。通过反馈,人们获得正确的认知或错误的验证,于是能不断纠偏,并在大脑中不断重构程序。

如何让自己对读书学习产生兴趣呢? 脑科学研究表明,不带负面情绪地持续做某件事,当积累一定时间后,自然就会对这件事产生兴趣。对读书学习产生兴趣的方法,就是每天拿出固定的一段时间,不带任何负面情绪地读书学习,时间久了就会喜欢读书学习。

看到这儿一定会有读者产生这样的疑问:每天拿出固定的一段时间来读书学习,这需要坚持,需要自控力,自己做不到,怎么办呢?有一个不需要自控力的简单方法——养成习惯。

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当学生出现偏科问题时,如何让他喜欢上原来不喜欢的学科呢?

1.消除陌生感 要喜欢一个东西,必须对其有一定的熟悉感,至少要对其中部分内容有熟悉感。

2.寻找有趣的内容

学习过程有时是枯燥的,如果能增加一些趣味性,就能帮助我们喜欢学习。就像制药厂会将药粉放到一个胶囊中,或裹上糖衣,这样我们吃药时就感觉不那么苦了。同样我们可以找一些有趣的东西,将枯燥的知识包裹起来,帮助我们慢慢对它产生兴趣。

3.心理暗示 越怕什么,越来什么——这就是心理暗示。我们越是害怕某门学科,可能就越是学不好它。因为这种负面认知会抑制我们的学习动力,降低我们的学习效率。

第2章 选择:用有限的时间学该学的

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用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用70%的时间练习和实践,还要用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这个原则被称为“721法则”。

名师指路:跟对了人少走弯路

尼采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未来要去那里,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努力,人就会活得通透,大概就是孔子说的“不惑”和“知天命”的状态。

第3章 目标:让学习有始有终

3.3 经验萃取:学会向高手提问

经验可以被学习吗?

很多人认为不能,因为他们觉得经验不同于知识和能力。知识可以通过书本或课程获得,能力可以通过练习获得,但经验必须通过时间积累才能获得。所以论重要程度,经验>能力>知识,经验比能力和知识更有利于人们成长。 实际上,经验能够被学习,但学习经验的方法与学习知识和能力的方法有所不同。

那经验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经验更像是一种异常管理能力。对,说到底,经验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理解为异常管理能力。

具体如何萃取经验呢?

萃取经验可以用访谈的方法,通过向“高手”提出问题,总结出高手把事情做成功的方法。萃取经验的提问有4个技巧,分别是拆分问题、聚焦到动作、有具体的行为佐证和从多维度上提问。

1.拆分问题

如果目标问题较宏大,如“如何提高销售业绩”,不要直接问目标问题,而应将目标问题拆分成更具体的问题,例如“你拜访新客户时会怎么做”。

2.聚焦到动作

萃取出的经验不能是品格、价值观、理念等思想上的比较空泛的概念,而要聚焦到具体的行为动作。要追问得更细,把经验细化到最小的动作,做到普通人也能复制。

3.有具体的行为佐证

总结出来的具体行为和动作要有具体的佐证。例如,得出“每天打100个陌生电话有助于增加新用户”的结论,要有多次这样做后确实增加了新用户的数据作为佐证,并与没这样做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

4.从多维度上提问

萃取“高手”的经验时,不能只对“高手”提问,还要向与“高手”相关的周围人提问。为了让提问更有效,问的人越多越好。

奖励杠杆:增强你的学习动力

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自身的学习上。多学一些,就给自己一些奖励。 促进学习的奖励可以包括什么呢? 完成小的学习计划,可以实施比较小的奖励,如看一场电影,玩一会儿游戏,吃一顿好吃的等。完成大的学习计划,可以实施比较大的奖励,如奖励自己一场旅行。需要注意的是,奖励不能影响接下来的学习计划。

除了实施自我奖励外,还可以通过杠杆来增强学习动力。 当有一个目标想要达到时,一般人想的是,我要如何通过自身努力、自我良好地控制来达到这个目标,这是典型的“向内求”思维。

而还有一类人除了想怎么向内求之外,还会想能不能借助外力?能不能使用杠杆?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拥有“向外求”思维。

例如,可以把年度目标改为参加读书沙龙会,并当众承诺要在沙龙会上分享40本书的读后感。这就开始把纯粹的向内求转成向外求。

集中突破:用优势对标别人的劣势

第4章 拆分:理清头绪,学起来更简单

拆分是一种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蒙认为,任何知识都可以拆分成不同的组块。表面上看起来再复杂、再难学习的事物,通过拆分成不同组块,对不同组块各个击破,也能够被很好地学习掌握。

学习组块:找到学习的最小单位

西蒙学习法强调把宏大的知识拆分成不同的组块。

什么是组块?

组块不是一个特定的符号,而是指人们在记忆时将信息划分成不同组别。

通过将知识拆分成适当的组块来学习和记忆,我们能够记住更多的信息。

把知识拆分成组块有什么好处呢?

1.知识梳理

2.落实计划

3.积极反馈

断点续传学习法的好处有如下3点。

1.圈住专注力

比较多的组块更容易圈住人们的专注力。划分出不同的组块,相当于明确了学习的任务量。由于划分的组块较多,感觉上任务量还是比较大的,这时我们每天都会想与这些任务量相关的内容。

2.思维变换

大脑在学习不同类型的知识时,动用的区域是不同的。学习时,让大脑得到休息的方法并不一定是什么都不做地进行放空,还可以是学习另一类知识,动用大脑的另一个区域。断点续传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实现这个效果。

3.心流状态

记忆卡片:充分利用好碎片时间

对不同的学习组块进行学习时,我们可以利用整块时间来学习,也可以把知识组块打散成更小的单位,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

人的记忆分成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的遗忘曲线,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需要不断地重复。记忆就是与遗忘对抗,所以需要多次、有间隔地复习。

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随着时间流逝,记忆保留的大致比例如下。

20分钟后,记忆保留58.2%。

1小时后,记忆保留44.2%。

1天后,记忆保留33.7%。

2天后,记忆保留27.8.%。

6天后,记忆保留25.4%。

1个月后,记忆保留21.1%。

知道这个规律后,要想对抗遗忘,就要运用这个规律去刻意复习,找到有助于记忆的复习时间点。常见的复习时间点有8个:5分钟后、30分钟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4天后、7天后、15天后

思维导图:学会利用大脑的使用说明书

结构思维:用金字塔原理拆分知识

幂次法则:抓住关键点事半功倍

第5章 集中:心无旁骛,专注精进

居里夫人说:“知识的专一性像锥尖,集中精力就像是锤子的作用力,时间的连续性就像不停地使锥子往前钻。”这正是西蒙学习法中集中的道理。这就像烧水,集中火力加热达到水的沸点后,水才能烧开。如果只是断断续续加热,不仅白白耗费很多能源,而且无法达到烧开水的目的。

习惯的养成,依赖于4个部分:信念(Belief)、触机(Cue)、惯性行为(Routine)和奖励(Reward)。

1.信念(Belief)

信念是习惯养成的顶层条件,是向自己解释“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有人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因为根据这类人的信念,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好处;为什么有人要养成每天学习两小时的习惯,因为根据这类人的信念,这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好处。

2.触机(Cue)

触机是指触发习惯的开端。习惯的触机有很多,可能是时间、地点、事件或场景。

3.惯性行为(Routine)

惯性行为是无意识的行为。

4.奖励(Reward)

为了促进习惯养成,我们需要适时地给予自己一些奖励。例如,记录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时不时发个朋友圈鼓励一下自己,达到一些小目标时吃一顿好吃的庆祝一下等。

适度压力:提高专注力的方法

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说:“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聚精会神的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学习时的专注力呢?

1.适度压力

适度的压力可以让大脑进入兴奋状态。这种状态下,精神集中,学习效率高。但要注意的是,压力要适度,过度的压力会让人停止思考。

产生适度的压力有以下3个方法。

(1)明确时间,如晚上8~10点必须学习。

(2)明确任务,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拖到明天。为做到这一点可以和好朋友相约,互相监督,不遵守要惩罚。

(3)记录问题,每天必须记录3个问题。君子每日三省吾身,每天自我反省,会让自己变得更专注,找到自己的问题,会让自己越来越好。

2.配合情景

这个方法对所有能把知识和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情况都适用,例如背诵古诗词时可以用。

3.交替学习

大脑是分区域的。长时间学习同一类内容,会反复使用大脑的同一区域。这样很容易让大脑疲惫,导致注意力涣散。这时,可以学习不同的内容,使用大脑的不同区域,让大脑保持新鲜感。

第6章 技巧:让学习变得简单高效

关联记忆法:最强大脑用的记忆法

延伸记忆法:学得又多又快的方法

两头记忆法:避免干扰的记忆方法

情绪记忆法:动用感知,学得更快

情绪记忆(Emotional Memory)也叫情感记忆,最早是由“法国现代心理学之父”李波特(Theodule Ribot)提出的。情绪记忆的含义是,当某件事给人带来强烈且深刻的情感体验时,这种情感体验引发的情绪能长期留在人的头脑中。在回忆时,不仅事件会出现,事件对应的情绪也会出现。

在远古时代,能够引发情绪波动的事情都很重要,如找到美味的食物、被野兽追捕等。只有记住这些事情,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因此,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就和杏仁核建立了联动关系。如果一件事激活了杏仁核,那么海马体就会认为它很重要,值得记忆。

费曼学习法:深刻理解,融会贯通

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原理是输出倒逼输入。

人生有两件重要的事,一件事是输入,另一件事是输出。输入指那些能扩充自身知识体系,能让自身变强的事,如学习、健身、禅修、冥想等。输出指那些能增加自身价值的事,如教学、创业、工作、开展副业等。

要想快速、深刻地学习和理解某事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尝试将它教给别人。教别人知识能促进自己学习,尝试教别人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这正是中国人常说的教学相长。

由外向内学习,是被动地获取信息,被动地接受信息;由内向外学习,是主动地搜集资料,主动地学习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竞争学习法:学习的路上不再孤单

除了通过竞争促进学习外,组建学习小组还有什么好处呢?

1.获得讨论机会

2.获得情绪价值

3.获得更高效率

多个人一起做同样的事,大家会不自觉地比赛竞争,从而整体提高做事效率。

番茄工作法:科学规划和安排时间

专注力就像体力。当人们耗费了体力后,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来恢复。专注力也是一样,当人们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专注后,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当人们专注某事时,每隔一段时间,就应当主动休息,让大脑得到充分放松。这样做有助于下一阶段专注做事。

番茄工作法就是一种持续专注、定时休息,保证持续用好专注力的方法。当人们有大段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用来学习时,可以采用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的原理是把25分钟左右的时间作为一个番茄时间。在一个番茄时间内,专心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保持最强的专注力,过程中不做任何与完成学习任务无关的事,不被任何事打扰。每个番茄时间结束后,休息3~5分钟。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番茄时间。

运用番茄工作法学习,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1.明确学什么

运用番茄工作法学习的第1步是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这也是西蒙学习法的关键环节。有了目标和任务,便于规划在不同的时间需要完成的具体学习任务,便于明确用多久的时间达到学习目标。

2.分配学习任务

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后,需要将学习任务纳入番茄时间中。一个番茄时间大约是25分钟,所以每个番茄时间里分配的学习任务应当与总时间匹配,不能难度过大,设置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也不能毫无难度,设置易于完成的学习任务。

3.设置提醒

接下来要设置闹钟提醒自己,让自己严格按照规划好的番茄时间来执行,该休息时就休息,该专心学习时就专心学习。我们可以将时间定为25分钟。这里需要注意,25分钟并非是固定的,根据学习任务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番茄时间定为20~40分钟。

4.开始实施,避免干扰

开始学习时,开启闹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任务,并要避免被周围环境干扰。避免干扰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为了避免被手机打扰,可以将手机放远。为了避免被家人打扰,可以提前和家人打好招呼。

5.间歇休息

当一个番茄时间结束时,休息3~5分钟。休息时要全身心放松,不要再想学习的事,期间可以走动、喝水。注意,休息期间最好不要玩手机,不然很容易超时。

6.持续循环

休息时间结束后,设置下一个番茄时间,完成下一个学习任务,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完成最后一个学习任务。 如果学习任务较多,可以在每3~5个番茄时间结束后休息20分钟左右。

康奈尔笔记法:让笔记发挥大作用

目前较好的高效笔记方法是康奈尔笔记法。康奈尔笔记法(Conneln's Note Taking Method)是康奈尔大学教授沃尔特·鲍克(Walter Pauk)提出的。康奈尔笔记法通过将笔记本分成3个区域,分别记录笔记内容、线索和总结,来完成笔记的记录和使用。康奈尔笔记形态如图6-1所示。

同页记录。

(2)言简意赅。

做笔记并不是把所有看到或听到的重点内容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做笔记应当言简意赅,尽可能多地使用符号或缩写,缩短笔记的篇幅。

(3)留有空间。

笔记中的每个要点应当形成段落,要点之间应当留有一定的空间,一来是为了好区分,二来是为将来做笔记内容的补充留有余地。

2.再用A区

用完B区后,再在A区做B区内容的整理归纳,用关键词或标签化的方式与B区不同段落的内容一一对应。A区的内容有三大作用。 (1)复习。

用手或纸张盖住B区的内容,通过只看A区的关键词或标签,回忆B区的主要内容。当看到A区内容能够完整无误地回忆并讲出B区记录的主要内容时,代表已经掌握了知识。

(2)检索。

A区因为记录着关键词或标签,所以可以用来快速检索知识,而不必完整地看完B区记录的所有内容。

(3)梳理。

A区的关键词或标签有助于梳理知识结构,可以直接放在思维导图中,作为对知识体系的归纳。

3.最后用C区

C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3点。

(1)重点复习。

C区可以记录整页笔记中最重要的内容,也可以对重点内容做进一步的补充或延伸。复习时,可以跳过B区中已经掌握的知识,重点看C区的知识。

(2)难点突破。

C区可以记录当前没有掌握好的难点知识。这些难点知识可能比较难记忆,可能经常记错,需要多次复习。

(3)总结思考。

对于同一个知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思考深度和认知维度是不同的,C区可以用来做知识的拓展,记录更多的总结思考。

划分好空间后,可以按照以下5个步骤应用康奈尔笔记法。

1.记录内容(Record)

上课时,首先在B区中记录内容。记录时要保证各类重要知识点和新知识点的完整性,避免对后面的步骤造成影响。

2.简化内容(Reduce)

下课后,对B区内容进行整理,快速复习课上所学内容。整理过程中应提炼核心知识点,将关键词、标签写到A区中。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对课上所学知识进行一次快速巩固,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3.背诵内容(Recite)

睡觉前,对照笔记复述一次。复述时,用手盖住B区,然后看着A区,回顾课上讲解的内容。这个过程能让大脑重新梳理一遍当天所学的知识。这样,大脑可以利用睡觉时间对知识进行进一步加工,尽快将知识转化为长时记忆。

4.思考内容(Reflect)

在简化内容和背诵内容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想。对于这些内容,我们需要及时记录在C区中。如果发现新的困难和问题,也可以记录在这里。这样可以避免因忘记而造成问题的遗漏。

5.复习内容(Review)

对于每节课的笔记,我们都需要定期复习。例如,我们可以以第2天、周末、月末的时间周期进行多次复习。

复习时,我们首先用手盖住B区,通过A区的关键词回忆每个知识点;然后再查看B区内容,检查是否有偏差和遗漏;最后,查看C区中的问题,确认问题是否已解决,并做进一步的修正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蒙学习法: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学会新知识》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fg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