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和生命观来自于生命中经历过的人文环境;道重于术,术也不可或缺。
这几天我在琢磨一个小问题,只要用心去观察和体会孩子,我们和孩子就可以很自然地连接,因为他们非常简单,他只会看到事情本身是否有趣,感受到你是否用心和他“在一起”,你同理他支持他他就非常信任你,他们在用身体感受你。
但成年人,价值观和理念不同的话,你去真诚、同理,他们就不容易接收到,因为他们习惯于在无意识中用他们的价值观衡量你、框你(判断、评判你);也因为他们不再像孩童时期那样习惯于使用身体来感知,并且大多是没有意识去常常觉知身体的,成年人面对彼此的时候,身体是非常紧绷的,而他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
价值观相投的人往往一见如故,有许多共同语言,而价值观不同的人,往往话不投机半句多。
而价值观、生命观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生中经历过的事情、人文环境太不同。有过相似经历,目前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也相似的人,很容易理解彼此、有共同语言。
生活在处处充斥着命令、指挥的文化中的人们,长大后命令和指挥式的语言是写在潜意识和身体里的。如果没有去觉知过这一点,就会永远习惯于对着比自己地位、力量弱小的人脱口而出一个命令,当然包括柔软弱小、也在吸收着环境中的一切的孩子。
一个没有经历过对身体打开觉知的心理学领域或艺术领域的活动,或者生活比较平淡追随大流,或者尚未因难以常见的生命热情而对“生命本身”有所追寻的成人,往往是在头脑层面来对待一切事和人的,包括一个柔软弱小的孩子。
如果只是熟练掌握一些应对孩子哭泣、打架、惹麻烦等事情的流程,而没有用心和身体去感知孩子,那么语气和表情常常会是冰冷的,孩子就不会有“被看见”的感受,就只能体会到一种坚硬、冷漠。因此,一个在哭泣的孩子即便被一个这样模式的成人“安抚”了很久,即便用很标准的“句式流程”,也是会继续哭很久,而一个真正感知到孩子,句式流程不那么标准的成人,语气轻缓地跟孩子沟通一会儿、陪伴一会儿,孩子就会平静下来。并且,如果总是在头脑层面思考说话“流程”应该是什么,就容易陷入“我是否专业?我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步骤”的紧张状态中,而失去对自己的感知,当然也就失去了对孩子的感知。我最近常常事后意识到自己处于这种状态中,并且有时也会因为害怕“搞不定状况”、“孩子不听我的”,而在面对孩子的时,身体是紧绷的,眉头是皱起的,语气是紧张或严肃的
因而是“道重于术”,首先应该练习的,是感知孩子,而不是熟记“沟通流程/句式”。但是,如果没有条理清晰、简洁有效的沟通方式,就不太容易有效引导孩子清晰地面对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因此学习和练习“技术”层面的东西,是非常必要的。也许在练习使用这些技术的过程中,面对孩子时因为不熟练而紧张自己是不是用对了句子,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尽量对自己多一些觉知,越多事后觉知,就能越早做到当下觉知,越多做到当下觉知,就越早能够道术并用,成为能充分给到孩子安全感的陪伴者、引导者。
学习、练习陪伴孩子,就势必练习觉知自己,练习和自己的身体和内在做连接,因此我们学习爱别人的时候,学习爱幼小柔软的孩子的时候,最先受益的是我们自己,让我们逐渐变得对身心有觉知,变得柔软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