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朋友们所在地有没有“赶庙会”这一习俗?
或者,有没有去哪里赶一场庙会,感受一下那种民间传统的热闹氛围。
我所知道的一些山西很多地方,都有早年间流传下来的赶庙会,在不同时间举行十几天的庙会活动,在会场有不同的活动和集市,还要搭建戏台,唱几天地方戏,热闹非凡。
庙会不是个别地区独特的习俗,它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风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神灵充满敬畏与崇拜,通过举行祭祀仪式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这些祭祀活动往往伴随着歌舞表演、祭品供奉等,吸引了众多民众的参与。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活动逐渐与商业贸易相结合。在祭祀的场所周围,商贩们开始聚集,售卖各种商品,如农产品、手工艺品、小吃等。同时,一些民间艺人也会前来表演,如杂耍、戏曲、马戏等,进一步增加了热闹的氛围。
有些地方的庙会也与宗教的传播和发展有关。佛教、道教等宗教在传播过程中,常常会在寺庙举办盛大的法会和活动,吸引信众前来参加。这些宗教活动也成为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唐朝时期,佛教盛行,许多寺庙都会定期举办庙会,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民众。在庙会上,人们不仅可以烧香拜佛,还能购买到特色的宗教用品和纪念品。
又如,明清时期,一些地方的庙会因为独特的文化和特色商品而闻名遐迩,如北京的白云观庙会,以其丰富的民俗活动和特色小吃吸引了众多游客。
总体来说,古代庙会风俗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的延伸,也是商业交流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平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民俗风貌。
老百姓对本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认同感,庙会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满足了民众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追寻,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和支持庙会活动,从而推动民俗的传承和发展。
比如,本地戏曲、舞蹈等民俗表演会在庙会期间举行,推动相关表演形式的传承。还有民间的文化团体、艺人组织来表演,一是为了生计,二是弘扬和传承了民俗技艺,为庙会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当地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组织活动等方式,保护和弘扬庙会文化。比如为庙会活动进行宣传推广,找场地等。
我们这边都是夏天举办,每年都有固定的时间。据说最开始是为了和龙王祈雨,祝愿当年风调雨顺,老百姓有个好收成。不过从我记事起,就再没有见过在专门的老戏台上唱戏,更没有龙王庙。
我所见过的庙会和现在说的文化节有相似之处,来自外地的商贩,包括吃喝,主要以衣服和布料为主。或者现场制作和销售传统手工艺品、特色小吃。还有马戏团,娱乐城等。
小时候还有歌舞团,来好几家。有些是在他们自己搭建的“蒙古包”里演出,有的是露天舞台。下午有一个或者两个人,站在架子或者舞台上轮流吆喝和唱跳。到了晚上,一场一场的演出。
那时候最喜欢露天歌舞,穿着流行又暴露的男男女女,卖力的演出,有些歌手唱的好,底下的人会要求继续唱,他们唱着歌,跳着舞,一瓶一瓶地喝着啤酒,最后衣服湿透,唱到嗓子发哑。台下的人山人海,拥挤在一起观看叫好,半夜也不散场。
因为都是在夏天,正好是暑假时间段里,白天小伙伴们相跟着去赶庙会。如果没有大人在身边,花钱的事情基本都是买冰棍,后来是冰袋,两毛钱,再后来是冰疙瘩,五毛钱。
会场里有各式小吃摊,除了当地的小吃搭棚卖的饸烙、粉条、面条或者麻叶油饼这些以外,外边来的也不少。那些金橘糖球、芝麻糖,麦芽糖现场制作各种动物和人物造型的玻璃糖小摊,也会吸引孩子们。
那时候外边来的小吃,印象里不多,不像现在酸辣粉、麻辣烫、臭豆腐、烤串很多,好像都是花样的面食和糖果。
我们游走在人群中,看到扛着架子买袜子也会停留,有模有样的挑着袜子,不管质量如何,只要是五毛或者一块钱,我们就买。
摆摊卖工艺品的也不少,像照相机(按一下,里边就出现一个西游记人物),有面具,有带调的青蛙,有镜子,扇子,剪纸、糖画、捏面人、木雕......琳琅满目,恨不能全部买回家。
其实最激动的就是大人午休起来说,走,带你去赶会!去了会场,大人们总是专注在布料上,轧衣服用的,轧四件套用的,轧结婚用品的,走走停停,而且停下来就很难再往前走,非要展开布料来看,量了又量,丈了又丈,不认识的女人们也能搭上话,商量着买哪一种花色,我们就不情愿的蹲在地上,看走过的人群,嘟囔着下一次再也不跟大人了。
给我们买一件衣服,那才幸福呢。买回来又舍不得穿,试了很多次,最后还是放进了柜子里。要么等开学了穿,能在同学们面前显摆,要么厚一点的等冬天或者过年穿。
在我的童年中,有庙会的夏天是最美好的时光。
母亲说她小时候也要赶回,我那时候很不理解,母亲小时候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年代又不一样,会不会是母亲骗我呢。
但是母亲提到了“西洋镜”。她说她就看过,还是她的姨夫带他们赶庙会看的,我却不知道什么是西洋镜。
她说一堆一堆的人群很多,比我们见到的耍猴的还精彩,还有耍弄着手中的棍棒刀枪,一边吆喝着,说他的狗皮膏药能包治百病,不是只会治疗鸡眼。“空心跌”、“枪刺喉咙”的惊险表演过后,还会给人当场为某个人治起病来,好多人也纷纷掏腰包争买狗皮膏药。
投壶、套圈、猜灯谜等民俗游戏在庙会中颇受欢迎,前几天我去赶庙会,吸引人最多的还是这些娱乐,但是区别就是小时候套圈都是玩具,工艺品,现在都是套大鹅,活生生的一群大鹅走来走去,被大家套走,几天后变成了铁锅炖大鹅。这些游戏的规则和玩法长期的流传中保持不变,也是体现了民俗的传承。
庙会中所有,不管是过去的。还是演变到现代的娱乐形式和饮食,我觉得都是不同形式的表现着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人们对庙会民俗的兴趣。
当然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庙会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庙会的规模和内容不断丰富,民俗元素得到更多的展示和传承,促使当地加大对民俗传承的投入和创新。
还有就是,庙会带来的商业机会吸引了众多商贩和手艺人参与,他们获取了经济利益,同时也积极传承和展示民俗技艺和商品,促进了庙会民俗的传承和发展。
虽说庙会有诸多好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已经取消了固定和传统意义上的庙会,但它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民俗、一种传统,给许多人留下过美好的记忆。
赶庙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