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可是每个人对时间的利用是不同的。有些人能够充分的利用好时间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有些人只能在慌乱中让时间偷偷溜走。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通过看时间管理相关的书,以此来让自己的时间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可是能够管理从来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总有一些文字让我发出“这说的不就是我吗?”的感叹。作者李笑来把自己归为平庸的人一类,这让我实在是有些不敢相信。可是一个人的成长不就是慢慢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个平庸之人而已吗?
书中对现实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讲述,我想这是大多数人遇到的困局:
1.速成绝无可能。2.交换才是硬道理。3.完美永不存在。4.未知永远存在。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我对书中的第5点感触特别深刻:
很多人的工作态度本质上是“骑驴找马”。基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对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并不满意。很多人都心怀梦想,有一个“无论如何早晚都要从事的梦想职业”,而不幸的都是,很多人正因如此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只要靠积累获得。从一个人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那一瞬间起,只要足够认真、努力,她的能力就会不停地积累。如果这个人实际上向往的是另一个职业,那么他的所谓“梦想”几乎必然使他在当前这份职业上心不在焉、无甚积累。其实,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积累。
天长日久,这个人在当前的职业中将逐渐落后于那些认真做事的人。但此时他不会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奋起直追,反过来,更可能把“反正我的梦想不是这个”当做借口。
这其实就是我的现状。我的脑海中似乎总有一个梦想的职业。可扎心的是,如果连当下的事情都做不好,怎么能做好向往的职业吗?我就认识到不能这样子下去了,我只能管理好自己,用自己的玩乐时间学习,以更好的通向我梦想的职业。
去年,“斜杆青年”特别火。可是与此同时又带来了一个问题,有多少人在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情况下选择去做别的事情,很多时候,这些事情只是成为了你逃避当下努力的理由而已。或许很多时候,只有做好了本职工作,你梦想中的职业自然就会到来。
我们对当前职业的不满意是来源于我们做得不好。一份工作只有做得好,才会让你真正的喜欢,不要尝试着浪费时间去找寻自己喜欢的职业。当你能做好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对它产生兴趣。
这本书一直在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相信努力,相信积累,你才能真正的和时间做朋友。而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怎样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
核心就是:看它是否现实。
不时地记录、思考与反省,学会甄别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要它们的影响,接受现实。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
《把时间当作朋友》02
这本书从管理、学习、思考、交流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和时间做朋友,最终表明的观点就是积累,相信积累的力量。坚信积累的力量,即便感觉到“没时间了”,也要选择积累的力量。
一、管理
对于要做的事情,首先应该有所计划,也就是切实可行。我们要做的事合理的预估时间,并且认识到做这些事情可能花费的时间,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首先是对时间要有敏锐的感觉,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那就一定要注意节约这些时间。其次是清晰地认识事情重要与否的能力,该做的事情也应该先想清楚。如果头脑不能记清楚,那就用纸笔记下来。
在管理这一环节中,时刻的记录显得尤为重要,记录你的时间开销,甚至于列表,写出具体要做的事情,写话自己的流程,并不断的通过实践完善自己的时间安排表。
二、学习
我们都很重视效率,效率的本质就是学习,当你学会某一种技能之后,你可能会产生一种为什么不早点学习的想法。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阅读是学习的基本途径,思考是学习的主要手段。在我们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听到很多个人的给我们传授的经验。经验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不一定是对的,因为经验没有普适性。经验可能只对于某些人有用而已,对很多人是无效。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经验主义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看到过很多人可能没有“学历”,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他依然可以阅读、思考。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自学能力。毕竟每个人在学校读书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在学校之后依然要学习。
阅读理解能力、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都是我们需要保持的学习能力。对于学习我们要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会反思和记录。
“一个有着良好记录习惯的人会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和知识能力。”
三、思考
我很早就听说过大脑“用进废退”,大脑最好的使用方式就是思考。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思考很累,其实并不是这样。很多人“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生活而不自知。”
思考的核心就是思维的逻辑性。关于逻辑的问题有概念不清和拒绝不确定性,甚至理不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论点和论据也会有错位的可能。
在思考这一节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辨析感悟和大道理之间的差别。道理往往是普适的,而感悟不是,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思考和甄别。另外就是恐惧,恐惧是思考步入行动的一大阻力,“道理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在如何面对恐惧上,勇气是要积累的。正视自己的恐惧,理解他人的恐惧。
四.交流
1.倾听
倾听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去猜测他人的想法,猜测他人接下来要说点什么。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倾听时,一旦质疑,就会进入排斥阶段。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回顾就是想想说者刚刚说了什么,预期则是猜想说者下一步将要说什么。
2.如何说话?
我们要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你的话说出来有没有人重视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说得对的话却没有人听的时候,那就要继续积累。
3.交流守则
不同的人对相同事情的看法是有差异的。这个时候,就面临着与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的原则有三个。一是相互合作,学会适当的接受他人的观点;二是真理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集体;三是真理不变,变的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4.正确复述
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多少会出现一些信息错漏的情况。因为每个人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都会存在差异,所以在听完他人说的话之后,以自己的表述方式复述一遍,看是否理解得对。
5.勤于反思
不断的记录和反思,可是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经验。观察和阅读也是很好汲取他人经验的一种方式。
“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遇到不确定的想法,最好马上记录下来。不一定非要急着获得答案。”
03
在书中“应用”这一节中,提到了兴趣,方法,痛苦,比较,运气,人脉,自卑,灵感,鼓励,效率,节奏,物极必反,自我证明共13节。这些内容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疑问。
我又再次看到关于兴趣这个点,很多人一生都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但是最终却几乎找不到。
兴趣很重要,但没有那么重要,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所谓“没兴趣”,往往不过是结果,如果把它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惩罚就是大量时间白白的流逝。
另一个我关注的就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比较,容貌、能力、积蓄、权力、地位,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的点。可是有几个人能做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呢?其实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对于我来说,做到个人成长才最重要。
最后就是书中提到的“物极必反”,就是不能盲目缩短自己的睡眠时间,社交时间和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这一点我非常同意。很多时候,你想成功,如果过于急切,成功反而会远离你,所以一点点的积累或许会比一段时间的猛进更重要。
最近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心变得更急,我也开始在怀疑积累,积累到底有没有用?是不是我的积累方式不对。看了这本书后,我又相信了积累的力量,养成好习惯,我相信总有一天能够得到我想要的结果。在积累的过程中,适当的总结反思,积累经验,适当的调整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