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孝庄太后的一生(十二)

孝庄太后的一生(十二)

作者: 流年践行 | 来源:发表于2023-03-06 19:33 被阅读0次

    康熙帝即位,前期也有几位辅政大臣,不过几年后,康熙就亲政了。刚刚登基的康熙,孝庄给了康熙很大的帮助。

    康熙帝即位

    据清制,皇子、皇女出生后,一概由乳母、保姆哺育、看护,与生母分居两处,平日不准经常相见。

    玄烨更是如此。他出生的第二年,痘疹在京城到处传播,令人不寒而栗。孝惠皇后染疾,顺治皇帝及皇家子弟纷纷到外避痘。

    玄烨当时也未曾出痘,顺治下令将他与他的保姆迁居于紫禁城外的一座府邸。他不仅很难见到父亲,连接触母亲的机会都很少。

    等董鄂妃入宫后,顺治的所有爱恋都放在董鄂妃一人身上。董鄂妃生子,顺治又将慈父的关爱集中于这个孩子身上。

    因此,玄烨从小很难体会到真正的父爱与母爱。好在,他受到祖母孝庄的悉心照顾。据玄烨后来回忆:“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

    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秩,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孝庄显然是以帝位继承人的标准来培养玄烨的。

    5岁时,玄烨入皇宫内书房读书,他年龄太小,连过门槛都需要太监抱入,但他却是皇子中较为懂事的,“举止端肃,志量恢宏,语出至诚,切中事理”。

    5岁后,玄烨在祖母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他好学不倦,每至深夜。

    孝庄派苏麻喇姑亲往教授,认满文,学书法,读经文,使玄烨受益匪浅。而玄烨本人的进步,又令祖母非常欣慰,认定他是可造之才。

    顺治十六年,玄烨刚刚6岁。一天,他与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到宫中见父皇。顺治分别询问他们的志向。

    常宁只有3岁,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福全年龄最长,但没有当皇帝的雄心,说:“愿为贤王。”

    等到玄烨回答时,他认真地告诉顺治,说:“孩儿长大后,愿意效法皇父。”顺治一听,非常高兴。此次对答传到孝庄耳中,她对玄烨更为喜爱。

    基于以上原因,在顺治临终前,许多人还对帝位继承人选并不明确的时候,作为最有发言权的孝庄,却早已将全部筹码放在了玄烨的身上。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九日,孝庄亲自主持登基大典。玄烨成为新皇帝,他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康熙大帝。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皇帝之一,不过,在他刚刚即位当皇帝的时候,他还必须完全仰仗祖母孝庄的培养及教导。

    按清制,后妃不得干预国政。但孝庄却是例外。

    鉴于孝庄为大清王朝所发挥的突出作用,康熙登基刚两个多月,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便呈上十条建议,其中第十条为:“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以襄盛世之隆。”

    并援引宋代皇太后临朝称制的先例,说明自己所上建议的合理性。孝庄没有答应。她愿意康熙更快地适应角色,成熟起来,处理好国家大事。

    在孝庄的安排下,康熙一方面直接听政,另一方面加紧学习治国之道。孝庄对孙儿的培养可谓费尽心思,远比当年培养顺治更为卖力。

    康熙的一举一动,都在孝庄的关注之下。她以恰当的方式教导孙儿,让康熙从小养成不嗜酒不吸烟的好习惯,并以严格的要求,使康熙养成“俨然端坐”的好习惯。

    这一点,康熙后来常教育自己的儿孙,称:“朕自幼年登极以至于今日,与诸臣讨论政事,或与文臣讲论书史,即与尔等家庭闲暇谈笑,无不俨然端坐,此乃朕自幼习成,素日涵养之所致。”

    孝庄经常向康熙讲述一些如何治国的道理。她曾勉励康熙:“古称为君难。

    苍生至众,天子一人临其上,故须深思如何得民心,方能得治国之道。

    只有使四海安居乐业,大清社稷方能绵延不断,至于无疆。故为君者,当宽裕仁慈,温良恭敬,慎乃威仪,慎尔出话,夙夜恪勤。”

    孝庄使康熙明白,当一个好皇帝,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高明的智慧,需要不断接受考验和挑战。

    康熙登基不久,生母的去世便是对他极大的考验。

    康熙即位后,他的生母被尊为慈和皇太后。康熙终于可以经常得到母后的爱护了,这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只是,皇太后不久染病,于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庚戌告别人世。

    孝庄对皇太后的死也甚感悲伤,但她不能允许皇帝为此太多地消耗身体。她频频降下懿旨,劝慰康熙。

    在奉移皇太后梓宫时,康熙在东安门外奠酒行礼,痛哭不已。

    孝庄考虑到康熙的身体,多次降懿旨,称:“皇上冲龄,荷宗社之重,不便远离紫禁,亲送梓宫。”

    康熙虽不情愿,但最终还是遵守太皇太后的懿旨,流着眼泪,目送母亲的棺椁被抬走,慢慢消失。这对康熙来说是残忍的。

    此后,孝庄同样下达命令,不允许康熙亲送母后的宝宫前往孝陵。这样的命令未免有点苛刻,但康熙还是理解了她的苦心。

    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前,孝庄被称为圣祖母皇太后。十月癸卯日,康熙皇帝率朝臣为祖母上新的尊号,孝庄被称为太皇太后。

    康熙初即位时,年少无法亲政。太皇太后孝庄也不愿意垂帘听政。因此,朝政便须有辅政大臣处理。

    顺治遗诏中,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定为辅政大臣,令他们“保翊冲主,佐理政务”。这也是孝庄的意思。

    四大臣诚惶诚恐,跪告诸王、贝勒等人,说:“从来国家政务,都是由宗室协助。

    索尼等皆为异姓臣子,如何能够综理?辅政要职,我们不敢独专,而应该与诸王、贝勒等共同担任。

    王公、贝勒等人均明白这是孝庄定好的事,谁也不敢有二话,

    赶紧回答:“大行皇帝深知你们四大臣的忠心,所以委以国家重务,诏旨中讲得非常明白,谁敢干预?你们不要再谦让了。”

    四大臣表面上和衷共济,尽心竭力地辅佐幼主。他们都在大清这一巨船上,有着许多共同的利益。

    可是,由于四人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个性各有不同,所以他们之间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巨大争执。

    孝庄采取制衡的策略,巧妙地协调着四人的关系。她内心很明白:她需要四大臣一条心,共同为大清的统治效力;

    同时,她又需要四大臣不是一条心,他们内部小集团的纷争,可以为最高的皇权专制提供条件。

    必要的时候,她甚至还要故意制造一些事端,加强他们内部的不和。

    这便是帝王术—一门微妙的矛盾而统一的统筹艺术。

    四辅政执政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将宫内五千名太监,一举淘汰了四千名,仅留一千人做下等役务。这件事其实是在孝庄的主持下进行的。

    内宫大事,没有太皇太后发令,谁有这样的胆子。

    而对于其他事情,孝庄采取放权的做法——既然让他们辅政,自己就不便处处指手画脚,否则容易引起混乱。

    孝庄的态度,使四大臣权力日重。他们思想保守,企图恢复满族的祖章旧制,又仇视汉人与汉文化,肆意剥夺汉人的权利,引起极大的怨怼。

    他们所施行的政策与顺治时截然不同,使社会出现倒退的局面。

    鳌拜、苏克萨哈一度联手,打击以汤若望为首的基督教势力。汤若望虽然年老,但在朝野仍有相当的威望,势力非常强大。

    鳌拜、苏克萨哈对此极端仇视,于是蓄意指使,造出一桩轰动朝野的事件来。

    不管怎样,测验以汤若望一方胜利。但即便如此,鳌拜、苏克萨哈仍不放过汤若望为首的传教士。

    他们拟定了别的罪名,要将汤若望及其属下凌迟处死。

    孝庄终于出来说话了,她认为判得太重了。两次复议后,汤若望幸免于难,但他的五位钦天监的属下却被处死。

    汤若望仍背着罪名,不久病死。而杨光先则晋升为钦天监的监正。

    直到康熙亲政后,汤若望的罪名才被彻底平反。

    南怀仁成为汤若望的继承者,掌管钦天监。中西方文化在清前期得到较为广泛的交流。

    可惜的是,康熙皇帝本人并没有将自己对西方自然科学的热爱纳入举国士大夫的学习内容当中,也没有将其放置于科考内容当中。

    从雍正朝开始,则出现长期的禁教与闭关,这固然与罗马教廷的霸道与僵硬政策有关,但中国却失去了与世界先进潮流一同进步的机会。

    虽然,在顺治帝生前有设置辅政大臣,但孝庄还是希望让自己的孙子康熙玄烨能够尽早亲政。

    那么,在康熙亲政前,孝庄又做了哪些事来助推康熙亲政呢?欲知详情,看下回讲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孝庄太后的一生(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nm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