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要持续读书

为什么要持续读书

作者: AUSKING黄东启 | 来源:发表于2023-10-13 03:12 被阅读0次

看到一句话,感觉很受用。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by 高尔基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热爱读书、崇尚读书之风绵延数千年。

老话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把读书与生活中的财和色紧密联系起来。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谈到为学读书的态度或心态,对我们很有启迪:一是要做到不耻下问。《论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孔子认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文”,是因为他既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其实,孔子自己就是一位为人谦逊的人。

《论语·八佾篇第三》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他自己认为,这正是礼的要求。二是要做到学而不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第七》)孔子勉励人们为学读书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诲他人而不疲倦。三是要做到只争朝夕。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第四》)在孔子看来,读书人学习明理要有时间的紧迫感,早晨得知了道理,即使当晚死去也不觉得遗憾。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对于我们的学习成效和读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只争朝夕,这正是我们今天应当大力弘扬的良好学风和传统美德。

学习犹种树,春华而秋实

颜之推强调读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他在《颜氏家训·勉学》中提出:“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颜之推在这里将读书学习喻为“种树”,他认为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玩赏花朵,秋天收获果实。讲论文章,是玩赏春天的花朵;修身利行,是收获秋天的果实。颜之推关于学习犹如种树的观点,既比喻形象,又富含哲理:

读书犹如人们在自己的心灵播下智慧的种子,从发芽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需要一个长久培育的过程,需要精心呵护,不可揠苗助长,不能一蹴而就。管子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读书如种树,或是十年之计,实则也是终身之计。颜之推的观点还表达了另一层意义:学习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也不能漫无目的,要追求学习的效果,即春华而秋实,而且要以“修身利行”来检验学习的成效。

颜之推关于学习犹如种树的观点,既比喻形象,又富含哲理:寻找知识和增进文化,娱乐,教学和传播。

它们源于人类对记录至今为止通过口头传播的经验和知识的需求。起初,它们是在物理支撑物上制成的,例如石桌或木桌,纸莎草纸和羊皮纸。1440年,约翰内斯·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发明了印刷机,从而实现了大规模的书籍生产和知识传播的可能性。

教育❖

书籍传播知识。具有与某些主题或主题相关的知识的作者将其翻译成书,以便其他人可以获取。他们处理不同的问题,消除疑虑,并获得有助于轻松理解所讨论主题的具体数据。例如,教科书,百科全书和字典。

娱乐❖

一般而言,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提供娱乐性,是因为它们使人们能够通过想象来体验不同的世界和人物,生物和宇宙,不可能的壮举或日常活动,这些都会引起反思。

确认和接受其他意见❖

书籍民主化,因为它们创造了接受人们不同意见的正确空间。根据撰写者的观点,他们打开了一系列观点和不同的世界观。许多传记或自传都是这种使用书籍的明显例子。

反射❖

根据本书的主题,阅读本书可以使您对正在阅读的材料进行冥想。有可能了解个人或环境方面的内容,并促进内部成长。自助或自学书籍经常鼓励这种自省。

艺术❖

书中揭示的许多故事都是通过插图讲述的。有时文字简短,真正的主角是图画或照片,这些都有利于艺术细胞的培养。

历史信息的来源❖

任何类型的书籍,无论是专着,小说还是非小说小说,论文,短篇小说或科学书籍,对于未来的历史学家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他们将能够解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或创作方式。编写本书的人口。除了历史学家,它还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科学家或心理学家的资源。

袁枚: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袁枚主张,读书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他在《随园诗话》中说:“或问:‘诗既不典,何以少陵有读破万卷之说?’不知‘破’字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蜜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袁枚在此谈了三层意思:

一是读书要做到博览群书。要像杜甫那样,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是读书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消化,领会其精神。三是读书要转化,读出自己的成果。

蜜采花,而所酿者蜜。蚕食桑,而所吐者丝。袁枚认为,读书方法不同,则效果不同。如同吃饭一样,“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这些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最廉价最高效的的提升认知的办法就是读书了。持续的读书,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认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要持续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no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