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思考:在到处充斥了塑造性格、培养情商的环境中,孩子到底怎么教?
有这样一个背景:曾经来访要给孩子做心理咨询的一个家庭,孩子不到十岁,父母皆是高知、高职,给了孩子一切优质的环境和照顾,却依旧困惑于孩子的沉默寡言和不爱学习,母亲说:“你说我们辛辛苦苦的为了什么,TA就整天不知道脑子里想些什么,油盐不进,叫人都不会。”父亲侧着身子靠在沙发一侧,俩人合围之势瞪着坐在中间驼着背垂着头的孩子。一轮沟通后,母亲总结:“这孩子我不知道还能怎么教了!”
身边也不乏很多家长困惑,各种各样的困惑,总结一句就是:这孩子没法教了。嗯……还有一批家长,乐天派,直接不教,倒是把孩子养的身体挺健康。
十年前讲育儿,苦恼的是家长们什么都不懂就生孩子,所以流传的是“父母上岗证”的梗;现在讲育儿,苦恼的又成了家长们什么都懂太多,像个园丁,却根本没打算了解自己手上这棵幼苗的特性。
不由得想到了我家的植物。
前半年养了一株金银花,秋天的时候飞速盘上了阳台,遮了一整面墙,甚是美丽,时不时开几朵漂亮的金银花,看着尤其欢喜,于是特别怕它缺水,每天浇水,早晚喷雾,想着它长的这么庞大,对水的需求肯定也多。
谁知过了没多久,突然开始狂掉叶子,也不长新的了,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好光线好水好肥料的供养着,你还要怎滴?
就在它即将掉成秃子的时候,我想到了万能的百度,赶紧查了一下,发现施肥过多和浇水过多都会导致掉叶子,才知道是自己过多的爱导致了它的秃顶,于是赶紧断水断肥,说也奇怪,没多久新叶子就冒出绿芽了,虽说现在有点像长满了绿色的胡茬子,但也能预见到夏天的盛放啦。
教孩子这事儿也一样,由不得人,并不是给的越多,就能养的越好。
母婴关系中讲到“good enough mother”,曾经多年被误翻译为“足够好的母亲”,好多人以为自己当了完美妈妈就能养育出完美孩子,近年来接诊的家庭越来越多出现“无意义感”的孩子,沟通下来,发现这完美的家庭确实培养了很多完美父母,可是他们心心念念的“好孩子计划”似乎依旧困难重重。
后来“good enough mother”终于翻译成“60分母亲”,好多妈妈们松了口气,但是好孩子计划仍旧不能如愿,每个家庭仍旧有好多苦恼。
和我查百度问金银花为什么掉叶子一样,我成了很多家长的“百度”,他们苦恼地问我“孩子为什么和我预想的不一样?我到底该怎么教?”
然而很多事实向我证实了一件事,那就是“越难教的孩子背后,总有一个更难教的父母。”他们的脑海里有个“自己的孩子”,这个孩子“应该懂事”或“应该听话”或“不该顶嘴”或“通情达理”,当然,最好十项全能,嗯,也有例外,我想起一部分家长对我说“我不要求TA成绩多好,但至少……”
我不知道孩子听到这些的时候会作何感想,我听到时,脑海中浮现出各类包裹着“我是为了你好”的枷锁紧紧地锁在孩子身上,这些原本可以很自然地成为孩子身上的品质的东西,这些好的或合适的习惯、品格,却因为是被动的、刻意的,不经意间就成了孩子对抗的武器。
说是“对抗”许是激烈了点,他们不过是想要区分出“你”和“我”的区别,如果“我”的一切都是按照“你”的计划,那么作为“我”的特质就不见了,那么“我”就不见了。于是为了捍卫“我”与“你”不同,“我就必须是有独立思想的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走向你所希望的反面,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其实正好印证了对方的希望,为啥呢?原因很简单,当我说“你应该有礼貌”的时候,这句话的内涵是“你现在没有礼貌”,可是孩子们听到的是“我希望你有礼貌”,直接反应“否定”,成为了“我就不”的样子,铛铛铛愿望以另一种方式达成咯好可惜。当然,这里孩子是很无力的,无论他选择哪种行为,都无法逃脱这个套子,当他真的表现的有礼貌,似乎又印证了家长的字面愿望。所以我们只能再进一步,问孩子“你是如何诱导家长朝着你希望他说的那句话发展的?”(我用这种推理的法子点醒了很多青春期孩子,他们往往楞一会,突然就释然地笑了。可悲的是,往往家长理解不了,他们会反驳“就是因为他没礼貌,我才提醒他的!”很显然,他们还没理解我说了什么。)
前几日带孩子上课,一个八岁的孩子,对自己一天的时间线没概念,我感到这或许是TA被指责“没有时间观念”、“拖拉磨蹭”的一个原因,于是我给了一个任务去改善“拖拉磨蹭”的状况,没有将重点放在如何让TA如何变快,而是让TA将一天的日程时间点记录下来。
第一天,孩子跟我说“老师,我可能做不到,因为我是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而且我很磨蹭,定好的时间经常没办法按时完成。”我说试试看,我们不预设,只是记录,你起床了再记录起床时间,吃饭了再记录吃饭时间。
第二天,孩子给了我一张纸,上面写着TA前一天的日程,害羞地说“我怕记不住,就写在纸上了。”我认真地当着TA的面看完了,说“你记住了要交给我你的日程,而且你想到了写出来的办法,完成了任务。”TA反应了一会,笑着抬起来说“是啊,我写下来就不会忘记了。”那天我加了一个新的功课,看时钟,认每个时间点。
第三天,孩子又给我一张纸,上面依旧是前一天的日程。有点涂改,看得出是经过检查的,这天我和TA玩了个游戏,用秒表记录时间,然后TA来估算刚才经过了多少时间,有时时间长些,有时短些,TA玩的很开心,因为这时,时间变得有形,TA变成了时间的主人,而不是被时间控制的人。
这个事件里,对时间的管控不是孩子最需要被担忧的部分,重要的是曾经多长的时间里,TA成了时间的“手下败将”,这种低自信的状态,会蔓延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核心的就是对自己的信心——我是否是有能力的人?我不知道这孩子最后能否朝着“有时间观念”去变化,但是我清楚地预见到,TA有了更多的经验,去见证比昨天更有能力的自己。
最后,孩子到底该怎么教呢?
我无法给出定论,只是有个设想,让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些,离开这个“问题”的现象,去看看,是什么引发的,看见自己的焦虑,看到孩子需要怎样的养分,需要多少养分。
技巧的东西,只能一点点探索了。
与孩子一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