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1月31日那天,季风书园在上海的最后一家门店关了。
算算日子,这家书店从十几平方米的小店,到鼎盛时数家连锁,获誉城市名片与文化地标,已经走过了整整21年,其间无数的讲座与文化沙龙,更是历史脉络里的闪耀星光。
想起那些在上海的日子,我常常横穿大半个城市,说什么也要带几本原价书回家,就算穷,也无法阻挡我对图书的热爱,记得那时常常书店泡一整天,傍晚时分背着沉沉的书包,拿着瞬间瘪了的钱包悻悻离开。
我常常在想,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了书店,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当然,我这个想法是多余的,因为现今的教育体制,需要大量的参考书来满足家长以及老师对于学生更高的要求,说实在话,从小到大花在教辅上的钱永远比课本多,“猜题卷”,“押题卷”,“冲刺卷”,教育利益下的产物永远都在为书店提供发育的温床,所以,书店必然存在,只是,意义正在改变。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上世纪30年代,“一二九运动”中一名北平学生喊出这句话。后来,白岩松加以改编:“上世纪的战乱年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不平静,就不会幸福。”我想,季风书园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就是,社会喧嚣浮躁,而我们,再难平静。
我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学生,只是不瞒你们说,这几日在二次研读《红楼梦》之时,我还是难以静心,看几页就忍不住拿出手机翻一翻,看几页就翻一翻,具体看了什么,还不如记朋友圈段子记得清楚。家里没人,十分安静,空调温度正好,酒足饭饱,外界环境一切良好,是我自己再难平静。
类似的情况不止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有朋友曾跟我探讨“读书”,他说:“有时候很想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充实自己,可是每次不到五分钟就心烦,根本无法专注。”
还有别的一些问题,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网上问:“怎么读书最有效?”“读书和成功有没有关系?”“如何快速读完一本书?”等等。
读书当然有技巧,我可以毫不吝啬地告诉你:大到制定计划,筛选书目,小到画圈笔记,整理梗概,这些都是办法,如果觉得还不够,还没有目的性,那你可以去搜百度,直接查“畅销排行”,这些都不是问题,也可以说,这些都是“高效的读书方法。”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今追求效率的“读者”隐约望见成功的幢幢身影,便直奔终点而去。沿途的风景,自然无暇关切。
走捷径,大概是眼下流行最广的“疫病”,以致多数人都浑然未觉,不抄近道或许才是最佳路线。刨除应用考试类的书籍,绕开技能职业的范畴,读书,实在是一件无用的小事,和成功并无关联。
一直不太喜欢把读书带上浓厚的功利色彩,也一直很排斥一些励志成功学,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再怎么励志,那都是别人的故事。读书,本就是件小事,小到赶着上班的地铁上的一分钟读书时光,小到躺在被窝临睡前的一个故事,小到火车上的一次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实,读书没那么玄乎,不需要刻意地想要从书身上得到些什么,而真正放平心态去读书,才是你收获的开始。
我一直不太喜欢读电子书,倒不能说是排斥,偶尔消遣娱乐,也会看看手机上的总裁文,武侠文,但是不管看过多么精彩的电子书,那种厚重感和踏实感都是纸质书带给我的。我明白做人不能太矫情,这是一个网络科技时代,我拘泥于纸质书可能是有点古板,但是手机上能看的小说,我依然会去买一本纸质书,一页一页地翻看,指尖划过每一页纸,都是每一页的欢喜。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所有的人,起初都只是空心人。所谓自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全靠书籍绘画音乐电影里他人的生命体验唤出方向,并用自己的精力去充填,渐渐成为实心人。
愿你我,都能够找到平静,体味一把由假及真的欢喜。
最后,希望大家不如从现在开始,静心去读一本好书。今日份的推荐,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