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养殖计划
虽然大家很想下午就把小猪小鸡买回来,但毕竟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用爷爷的话来说,不打无准备之仗;用尼莫的话来说,在开始之前要做一个商业计划书,当然这个酷炫的词还是听未来的老爸说过的。
所以这个下午,尼莫、桂成和爷爷围坐在小炕桌前,把计划讨论了好几遍;桂成还找出一个珍藏的奖品笔记本,郑重的在第一页写上一行大字:
杨氏家族养殖计划书兼记账本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养殖要做多大的规模,主要包括两个问题:养什么、养多少。
关于第一个问题,尼莫的想法是猪、兔、鸡、鸭、鹅都养,最好再来一群山羊,多样化经营。桂成首先否决了鸭和鹅,说这两种家禽都需要水,常在河里捉鱼捉虾吃长得才好,而村里只有一条经常断流的小河沟。爷爷也否定了羊,理由是羊需要每天赶出去吃草,和猪鸡之类的集中喂养并不一致,需要一个额外的人力;而且之前并无养羊的经验,一开始精力有限难于顾及,不如先集中养猪养鸡,这两种动物饲养起来驾轻就熟。等养猪和养鸡上了正轨,第二年再考虑引进山羊。至于兔子嘛,只吃树叶和青草,吃兔肉的人又不多,爷爷和桂成一致认为不适合。关于这个结论,尼莫尊重专业,三人很快达成了一致。
要购买的数量迟迟定不下来。总得来说,爷爷偏保守,尼莫偏异想天开,双方就此关键问题展开了多轮讨价还价,要购买的数量也在爷爷嘴里的几只和尼莫嘴里的几十上百只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之间震荡;桂成的角色主要是和稀泥,协调一个中间值,帮助谈判暂时弱势的一方去说服另外一方。依照爷爷的想法,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猪以10只以内为宜,一下太多怕养不好;而尼莫的想法,我们本身就是在做一件突破家庭常规的事,要跳出之前的旧框框,要不就不干,干就干个大的,小打小闹的没意思,品类就只剩猪和鸡两种了,猪的数量100只又何妨?这个数字让爷爷心惊肉跳,但桂成总体还是倾向于尼莫的思路,大家又计算了一下初始投入和未来一年的可能产出,最终确定了结论:
先从猪、鸡两个品种开始,其中猪50头、鸡200只。
这么多数量的动物,院子里是肯定放不下了;门前一条马路之隔,是爷爷家的一片菜地,爷爷决定在那里盖一排猪圈,猪圈的旁边是一个鸡棚。建筑材料就用河套里的石头,木头家里就有,主要费用是墙缝的水泥、棚顶用的石棉瓦、猪圈的铁栅栏门、罩鸡棚的尼龙网以及请小工砌墙的工钱;工人就在村子里找几个壮小伙子就行,除了管一顿中午饭之外,一天有20块钱工钱足够。
另外光靠自己家里的饲料肯定是不够吃了,得向其他村民买粮食和豆秧、玉米秧等。爷爷说正常每家的猪一年到头能养到100多斤就不错了,因为大家舍不得给猪喂粮食,喂的基本都是掺了谷糠的泔水,也就是刷锅水,猪整天只能混个水饱。但现在既然要搞养殖,就得想法把猪养得肥肥胖胖的,因此每头猪每天定额粮食(玉米或高粱)3斤,其余再由谷糠、泔水、豆秧等补齐,相信一年至少能到200多斤,当年即可出栏。
猪鸡还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就能照顾,但稍大一点就肯定忙不过来了。另外母鸡4个月后就开始产蛋,那时候爷爷奶奶得主要考虑卖鸡蛋等工作,所以还要雇一个人帮忙。爷爷说人很好雇,因为大部分人家都没有挣钱的途径,如果能在家门口就能有一个稳定的收入,相信这是所有村里人求之不得的好工作。工资呢,定在200块钱一个月,据爷爷说门前学校里的教书先生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300块钱不到。数量为1人,一个能干的农村妇女,每天喂这么多数量的猪和鸡精力足够。人选嘛,桂成想到了前院的大婶,这个大婶的老公身体不好,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撑着,夏天卖冰棍、冬天卖糖葫芦,风里来雨里去挣点辛苦钱,地里的活儿还一点不耽误。至于为什么强烈推荐这个大婶,除了老实厚道特别能干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桂成免费吃了人家好多糖葫芦,果然是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啊。
养殖计划书主要内容如下:
一、初始一次性投入
该费用主要是购买小猪小鸡及建筑材料费用,其中:
购买小猪50头,50元/头,合计2500元;
购买小鸡200只,0.5元/只,合计100元;
建筑材料(水泥、石棉瓦、铁门、尼龙网):1000元
工钱:20元*5人*10天=1000元
其他费用(如午饭买菜等):预留400元
合计:5000元
二、第一年持续投入
该费用主要是饲料费用和人工费用,其中:
人工费用:200元/月×12个月=2400元
购买玉米高粱(给猪):3斤×50只×365天=54750斤
购买玉米高粱(给鸡):54750斤×20%=10950斤
购买粮食费用合计:(54750+10950)斤×0.25元/斤=16425元
购买麦秧玉米秧:0.05元/斤×3斤×50只×365天=2735.5元
合计:21562.5元,近似为22000元。
三、第一年收入
该收入主要是8个月的鸡蛋收入及一年后的卖猪收入:
卖猪:50头×200斤×3.5元/斤=35000元
假设买来的小鸡中90%是母鸡,4个月后开始下蛋;10%是公鸡,半年可以长到15斤卖掉:
卖鸡蛋:200只×90%×8个月×20个×0.2元/个=5760元
卖公鸡:200只×10%×15斤×3元/斤×2次/年=1800元
合计:42560元,近似为42000元。
四、第一年净利润:
42000-5000-22000=15000元
考虑到小猪小鸡也许有生病的(但不能有瘟疫)情况下,此利润再打个8折,即:
15000×80%=12000元
即:第一年(12个月)收回所有成本,年底还能净赚超过1万元!
五、第一年资金需求
一次性投入5000是必须的。
第一年的持续性投入22000元里,工资可以按月发,粮食可以按月买,前期对粮食的需求量小花费较少;另外4个月后就会开始有卖鸡蛋收入,半年后就有卖鸡的收入;估算初始预留10000元足够8个月开支,之后努力达到自给自足,等到第一批猪出栏就彻底回笼了资金。
结论:初始投入15000元即可。
六、第二年开始净利润(粗算):
成本:留母猪生小猪,自己孵小鸡补足数量,无固定支出,只有第二项持续投入:22000元
收入:母鸡全年产蛋+年底卖猪:45440元,近似为45000元
利润:45000-22000=23000元
考虑到第二年一切都会比较稳定,即便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利润差别也不会太大,此利润再打个9折,即:
23000*90%=20700元
即:第二年(12个月)开始,年底利润超过2万元!
七、未来规划
1. 扩大规模:第三年开始,每月增加10头小猪,每月卖出10头大猪,滚动销售,在栏数量力争达到100头,利润翻倍。
2.增加盈利点:如母猪生小猪卖小猪、孵小鸡卖小鸡等。
3. 增加品类:引入山羊,雇佣专职一人放羊,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4.农业联动:努力做县城肉联厂第一供应商,以养殖业带动其他农产品销售;从县城往乡下引流,未来不排除延伸到农业采摘及观光住宿等。
这第4条是后进来的奶奶补充的。别看奶奶文化程度最低,但眼界和格局明显高于曾经做过代课教师的爷爷,更敢想也更有激情,这一点让尼莫很是惊讶。尼莫忍不住说:“奶奶,你这想法棒!将来咱们做大了,董事长非你莫属!”
奶奶笑着说:“啥叫懂事长啊?咱们家就我文化低,要我说啊,这里面谁也没你懂事,还是你当懂事慢慢长吧。”
大家哈哈大笑,房间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尼莫到西屋掏出自己的钱,带来的两万元,除了给大姑的学费1000、去县城花的500之外,还有18500元压在背包的最下面。尼莫把钱全拿出来,数出来3500元又塞回背包的最底下,拿着另外的15000元回到东屋,放在小炕桌上。
大家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一时间表情有些复杂,但眼神里都写满了兴奋和对未来的憧憬。奶奶提醒这么多钱放在家里不安全,催促着爷爷先把它存到农村信用社里。爷爷出门前把钱包了又包,塞进贴身的衣服里面,一路上伸手摸了无数次,生怕它们突然不翼而飞了。
两周后,一座崭新的猪舍完工了;猪舍的旁边还有鸡棚,用网格罩起一大片空间;爷爷连续追着赶了三四个集,才陆续买齐了这么多的小鸡和小猪。
鸡棚的旁边,还有一间狭窄的小屋,里面用木板搭了一张简易的小床,在未来的几年里,爷爷肯定要大部分时间睡在这里,日夜看护着他的猪和鸡。眼下,他们就是爷爷的命根子,不容有任何闪失。
毛茸茸的小鸡在满地跑,硕大的鸡棚显得格外的空旷;一字排开的一长溜猪槽也格外壮观,50只小猪并排都站不满。但在不久的将来,它们会越长越大,越变越多,让空间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充盈。
到那时,充盈的绝不仅仅是这些家畜,更是这个贫穷了几代的农家全部的希望与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