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化繁就简,才能举重若轻。懂得韬光养晦,必是大智若愚。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既有繁花似锦、花团锦族、枝繁叶茂的繁复,也有风来了雨过后,留下的简约与一目了然。乱花渐欲迷人眼,令人心旌动摇,莫衷一是。反而是深秋过后,一阵秋风起,萧萧落木下,我们才会看到树木的真实面目。
大自然如此,为人处世也是如此。一些人善于绕,南山北往地绕弯子,东扯桃子、西扯李子,把本来简单的事情搞得十分复杂,借以显示自己的渊博,借以欺骗迷惑他人。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并不需要什么真本事,只要甘当一根搅屎棍就可以了。
把小事搞大,把大事搞砸,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一个副产品。如果我们想办成一件事情,就要懂得化繁为简,善于把看似复杂无比的事情简单化,剥离掉那些并没有什么干系的枝叶,把握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指头摁跳蚤,十有八九是摁不住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都是在说,要抓重点。抓住了重点,才能纲举目张。什么都想抓,什么都要抓,平均用力的后果就是什么都抓不住,撒胡椒面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成为庸人。
有些人的小聪明都写在了脸上,到处抖小机灵的后果,就是可能成了别人的笑果。反而是那些深谙人情世故的人,才显得深沉,才懂得韬光养晦。俗话讲,闷声发大财,会咬人的狗不叫。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狗肚子里藏不了二两油。成熟的稻子总是低着头。
一个成熟的人,为人处世之道一定是稳重的。韬光养晦应该是稳重的必要条件。晋·刘昫《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后据此总结出成语"韬光养晦"。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
清·俞万春《荡寇志》:"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启示人们要坚忍、谦虚、谨慎、深藏,永远沉下心、沉下意、沉下身段与弱势的大多数在一起。
提倡坚忍、谦逊与亲民。要在行动和谋略上,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外在表现得低下、委屈、无能,使人对自己产生厌恶的感觉,放弃对自己的戒心。依靠这种"骗人"的假象减少外界的压力,松懈对方的警惕,而自己则暗中准备,积极"备战",再瞄准时机,出奇制胜。
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之前都有韬晦的历史。做个真正的智者,胜利终将属于自己。
如果不懂得韬光养晦,一味显露锋芒,就会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想法和实力,引起对手的警觉与防范,就会横生枝节,就会将弱点暴露无遗,就会坏事。
韬光养晦,把锋芒收藏起来储蓄力量等待时机,其目的在于麻痹对手,不引起他的注意,等待机会一跃而起,到那时再想打倒自己可就难了。韬光养晦是一种暂时性策略。在实力与势力不如人的时候,韬光养晦就是必备的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