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36.365秒,10月份51凡夺得GT3 RS赛事圈速总榜第三,这位加拿大男孩以自己独特带电的嗓音出道,10月份还用自己的"速度"轰炸了赛车界。自己本职工作不光做的飞起,其他行业也是专业般的存在。
1997年戴维·尤里奇推出三支柱模型理念,技惊四座,其中就提出人力资源,HR职能如果想真正创造价值,不能只关注六大模块的“活动”,而要关注“成果和产出”,其中就提出HR一定要"懂业务"。
2020年时至今日,作为HR的你,可能各种薪资结构算的飞起,各种人力资源政策过目不忘,但是你"懂业务"了吗?业务部门开会会叫上你吗?
不想当HRBP的HR不是好HR,虽然短时间内你在业务部门一点儿地位都没有,这是因为业务部门觉得你没有给他们带来直接的价值。
很多人认为懂业务最重要的是懂业务流程,这样算懂业务吗?今天我们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懂业务。
不要只懂业务流程
“懂业务更多的是要了解业务的流程,公司的产品,也根据业务需要来做人力资源管理,这样才能做好人力资源工作。”
有的把懂业务理解为懂得行业发展趋势;
有的把懂业务理解为用数据说话;
看到关于懂业务的描述最多的,还是在告诉我们,懂业务主要是懂业务流程和产品知识。
懂业务流程和产品知识就是懂业务吗?
我们打个比方,这就好像读书一样,你认识很多的字,拥有丰富的词汇量,但你未必能理解整篇文章真正的内涵。同样的道理,懂得业务流程和公司产品,并不代表你真正的懂业务。
懂得业务流程、产品知识只是让你能听懂业务人员说的是什么。你更多的时候像一个被动的响应者,懂再多的“语言”,你最多是一个称职的“翻译”,而在业务层面你只是“二传手”,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者。
差不多的产品和业务流程,但企业的本质可能完全不同
很多公司在产品和业务流程上是类似的,但是在战略、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却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同样是卖鸭子的,周黑鸭和绝味,作为一个顾客你可能体会不出太多区别,但一个是直营,一个是加盟,运作模式完全不同。
同样是饭店,看上去都差不多,核心竞争力却不同。有的靠菜品是否好吃,有的靠出菜速度快,有的靠服务好,有的胜在环境......看上去差不多的肯德基麦当劳,本质上差异很大,大家知道麦当劳其实是地产商。
所以仅仅懂得产品和业务流程是不够的,因为你看到的可能只是表面。
决定企业存亡的是"能否适应外部环境"
我们看到,很多外企的业务流程非常严谨,管理也非常成熟。但是,再科学严谨的业务流程,也改变不了有些企业的颓势,因为环境变了,客户需求变了。
环境变了,客户需求变了,你首先要向“外”看,了解外部环境是怎么变化的,客户需求是怎么变化的,竞争对手有怎样的变化,整个产业链有怎样的变化,基于这些变化,你要做的是及时调整战略和相应的战术。因为外部的市场环境、客户需求才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基础, 而业务流程只是战略的配套。如果只是向“内”看,内部流程再严谨,再科学,再有效率,也改变不了企业的颓势。
你所有的人力资源诊断都是建立在公司战略的基础上,一旦战略上错了,仅从内部去诊断人力资源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皮”到底是怎样的,你并不知道,你懂的只是业务知识和运作流程,不是真正的懂业务。
那什么是懂业务呢?
HR真正懂业务,不是只懂业务的“语言”,而是要有业务的思维。
业务流程和产品知识只是知识,只是在看“内部”,这不是业务思维。
真正的业务思维是用户思维和市场思维,是要向“外”看。
我们战略制定的源头最重要的是:用户和市场。
当你开始思考用户是谁?需求是什么?市场是怎样的?才开始真正站在懂业务的门口。
这才是业务的源头。
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质上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如何整合内部环境。通过整合内部环境来适应外部环境。
所以更宽泛的"懂业务"的概念,既需要了解外部环境:包括行业趋势、客户需求、竞争对手...
也要理解内部环境:包括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企业文化...
而HR要做的是,在了解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理解公司战略,在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才管理等内部环境方面支持业务的发展,保障战略能有效执行。
作为HR,或者HRBP,我们最缺乏的往往是对于外部环境的认知。
那作为HR我们如何能懂业务呢?
我认为不是非得是市场营销人员或产品经理才会懂得市场是什么,就好像人资源专业做人力资源工作未必比非专业做得更好,人资专业只是比非HR懂得人力资源的相关知识,但未必比非专业更理解员工的想法,这是一样的道理。
懂业务关键在于你是否用心观察和思考,从而洞察用户的需求及市场的情况。
首先为了我们了解业务,先自测5道题:
行业
公司所处的行业领域是什么,行业的核心业务是什么,行业领导者是谁,自己公司在整个行业中的位置和态势,所在公司相对于行业中其它公司的区别有哪些?
公司业务模式
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什么,客户是谁,产品是什么,怎么赚钱,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整体公司的业务流程是什么?
公司内部运营
每个部门的职责与关键业务指标是什么,各个部门之间如何流转和配合,关键部门和关键岗位是谁?
对口部门
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关键业绩指标是什么,各个团队成员的职责分工及业绩指标是什么,团队成员之间如何协作?比如后端、前端、测试、运维都是干嘛的,数据运营、产品运营、活动运营和用户运营的区别?
目标达成
公司、部门、各岗位目前的业绩完成情况是怎么样的,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们都做了什么事?
只有这些业务知识和信息你知道了、懂了,才能和别人对话,否则人家在说什么你都不懂,你能给人家提供什么服务呢?
基本上,做到了解业务后,就可以和业务人员自由交流了,但想做到平等对话或占据主导,还不够。
当然,如果你已经做到了了解业务,你起码已经把80%的与你相同工作经验和相同专业级别的人甩在后面了,必竟太多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我文档”的本位HR了。
理解业务
了解业务后,会分析,知道业务本身所代表的背后的意思。
举几个例子:
比方说你是互联网公司的HR,在每一轮的融资的过程当中,每一轮融资的业务发力点是什么?为什么估值这么多?BAT三家都要投我们,公司为什么选择这家没选择另外2家?
我们的用户到底是谁?(就像你的人才画像一样,你需要描绘用户画像)
市面上的产品满足了客户的哪些需求?(我们往往关注竞争对手,而不是真正关注客户需求)
还有哪些缺口?(雷军说“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所谓风口,是指市场缺口,缺口是看增量市场,而不是看存量市场)
我们的产品是否能满足这种缺口?如何设计产品?(基于用户和市场来定义产品,而不是仅仅看技术,技术只是实现产品的手段)
谁才是真正的竞争对手?(比如,联通和移动未必是竞争对手,真正的对手可能是腾讯)
我的品牌策略是什么?需要树立怎样的产品形象?(从小米NOTE2到小米MIX2,你思考小米的品牌形象和最初有哪些不同?)
当你不断的对以上问题找答案的时候,你开始形成用户思维、市场思维的习惯,这个时候才真正进入懂业务阶段。
有些人会说,我不是产品经理,也不是市场营销人员,万一我的思路是错误的呢?
其实,正确与否不重要,关键是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首先便于你理解公司营销工作的问题,以及对应的产品、供应链的问题,其次业务理解到一定程度,你甚至还能发现公司战略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后续的人力资源工作策略。
因为只有这个时候,当你能看清楚公司的内外部环境,才有可能实施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策略。这也是大部分老板对HR不满的根源。
预判业务
对可能的结果和对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有预先的判断
这个确实难,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你就真的像《亮剑》里的赵刚,做得了思想工作,也上得了战场。就像阿里的HR所追求的,平时做个HR,若业务部门老大出了什么事,马上可以顶上。
虽然难,但如果试着去做,也没什么不行的。
怎样真正地深入业务
我们可以先分两个阶段去做实施:
马上可以着手的:
1.参加业务部门例会:如早会、晚会、周会、月度和季度总结大会,了解正在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
2.参加业务讨论会:尤其是一些项目立项讨论、需求分析、新增营收脑爆这类的,别怕“浪费时间”,这种是提前预判用人需求和观察员工潜力的好机会。
3.查看各种业务报告,阅读工作日志和项目总结,培养自己的业务Sense。
长线可以做的:
1.看业务部门的专业书籍,读专业人士的文章,浏览行业报告。
2. 充当公司用户,做测试,并主动提供意见和建议。别怕出丑,先声明,“此时我不是HR,我只是用户。”
3. 如果可能的话,负责一个业务部门的小项目,业务部门要写JD、做面试填写考核表,HR也可以下手做业务啊,现在都流行斜杠青年,身兼多职也是件好事。
写到最后
一个合格的HR不仅仅在自己的领域上有专业的能力,同时也要能足够的关注和了解企业的业务,这样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公司的发展战略,做出更好的规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