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范雨素”三个字很火。火在什么地方呢?一,火在范雨素的出生:贫困,草根;二,火在她的文章:独具一格,经历丰富;三,火在以她的出生写出了她的文章。
通过这个事件,我想和大家探讨的并不是范雨素女士的写作水平,或者是这个事件背后的营销策略,而是我们广大阅读者的读书观。
《我是范雨素》这篇自传文一经发酵,各大网络社交平台都纷纷转载,我自然也不落下风。我仔细读了两遍,心中了然。这整篇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朴实,接地气。同时,范女士的亲身经历也充满了戏剧性,让人读起来趣味盎然。
这些,都不能保证这篇文章一定会火。但在现社会我们广大阅读者的读书观下,结合范女士的自身情况,这篇文章必须火!
为什么?
一.猎奇心理
网络上新出了一个名词叫做:标题党。这个意思就是指靠题目来吸引人,但内容却不一定如标题展现那般吸引人。在这个“匆忙”的社会,连阅读也变得匆忙。所以,大众阅读者都会通过标题来选择是否阅读一篇文章。
这本无可厚非,因为标题是第一手传递给阅读者的信息。但问题在于,各式各样花哨的标题占据了人们的眼球,使得阅读者浮躁的心更加躁动了。“若是不读这篇文章,你将后悔终生”、“你的眼神成全了初恋,杀了我”、“为什么你不会谈恋爱,这就是原因”…
标题除了吸引眼球,还承担着引导全文和总结全文的作用。而现在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后者的功能性好像被忽略了。
那这和范雨素事件有何联系呢?其实范雨素事件恰好也满足了群众的猎奇心理。尽管《我是范雨素》这个标题朴实无奇,但这个作品的背景特别。一个草根作家的称呼就足以吸引大部分人眼球了。
于是,《我是范雨素》火了。
二.情感多于技巧
再观《我是范雨素》全文,就是一篇简单叙述文,没有高谈阔论,没有引经据典,就是用白话文记录的一个一个故事,一个一个场景。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被文中真实的情感打动,被偶尔显露出来的诙谐逗乐。发现没有,阅读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更在乎的是情感的共鸣,而不是公式化的技巧。
就像歌唱,唱到最后,比拼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
三.经历大于学习
有故事的人像一本书,他只需要把他见过的经历过的写出来,即使是最平凡的文字也能让人动容。这是经历的魅力。
人都会好奇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和事情,每个人心中也都会有个向往而又无法完成的梦,甚至每个人都曾羡慕过别人的生活方式,然而自己却无法迈出那一步。好在文字可以传递情绪,帮助我们在虚空中塑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场景。
所以,在看到别人非凡的经历,和自己不一样的经历时,我们是充满兴趣和好奇的。这也是为什么这类文字能让人念念不忘。
所有文学大家,他们都有与人不一般的经历。高晓松离经叛道,三毛随性洒脱,范雨素也是个曾怀揣梦想的女孩。他们都曾冲动过,任性过,尝试过。这些经历让他们的视角更加独特,认知更加深刻。
文中描述范雨素为了追寻自己心中的梦,也曾一个人流浪在海南。以地为床,以天为被,四处流浪,四处飘荡。这种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尝试,何尝不是一种自由。我们不敢做的,没做过的,都希望通过别人的文字看看是怎样的。
因此,范雨素会火。
四.分享重于教导
现在市面上的鸡汤文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都不爱喝了。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传达出来的除了情感还有作者的三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也在寻找一个共同点。当一篇文章的价值观念和你的不一样,即使文采再好你也看不下去。
在阅读中的我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当然,我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阅读中不断的改变和重塑,因此我们比较能接受别人的分享而难以接受强制性地灌输。
范雨素在文中分享的故事不难看出她的三观:对待生活,她是积极的,即使家境贫寒,她也苦中作乐;对待婚姻,她是自由的,不快乐就要改变,不惧怕世人的品头论足;对待梦想,她从未止步,从年少的流浪到如今的创作,她一直勇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她传递出来的能量让我们倍受鼓舞却又不觉得压抑,在此同时,我们也不用为自己的安于现状感到羞耻。
所以,范雨素火了。
这不仅和范雨素有关,也和我们的读书观有关。读书观体现地也是一个时代的思想特征,我们也许浮躁了,也许是返璞归真了。我们更加在乎自己内心的感觉,我们开始捍卫自己的话语权。
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也将会影响一代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