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4期“勤”专题活动,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勤劳智慧的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勤奋的重要。古往今来,凡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不勤奋。
在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勤奋好学的故事,三字经中写道:“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里面提到了勤奋好学,终有作为的两个人——车胤和孙康。
其中“囊萤”的人名叫车胤,东晋人,他自幼喜欢读书,但家贫无钱买油点灯。为了夜以继日的读书学习,他费尽心思,想了很多办法。
夏季,萤火虫亮着微光,四处飞舞,小孩们看到萤火虫,伸手去捉,以此取乐,没有谁想要利用这点微光。而好学的车胤看到萤火虫发出微弱的亮光,却有了不同寻常的想法,他心中暗暗想到:虽然一只萤火虫的光很小,不能照亮什么,但是很多萤火虫聚到一起,发出来的光不就强很多吗?借助萤火虫的光能不能读书呢?他把很多萤火虫捉来,用白纱布包裹在一起,吊在书桌旁,果然萤火虫在纱布中发出的光足以照亮书上的字,车胤非常高兴,他终于可以在夜里读书了。凭着这种勤奋,他学得满腹文章,后来为官,造福百姓,直做到吏部尚书。如今,在湖南省津市新洲嘉山东北麓,车胤曾经囊萤照读的地方,还建有囊萤台。
再看“映雪”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孙康,也是晋朝人,家在河南洛阳,他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睁开眼,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穿衣下床,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装,在皎洁的月光下,闪闪发亮。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忙跑回屋里,拿出书来,借助月亮和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觉不到困了,立即加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在雪地上看书。孙康不顾寒冷,孜孜不倦地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指,搓搓脸,然后继续读书。整个冬天,借助月亮映雪之光,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业有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官至御史大夫。
以上两位古人虽然家庭贫困。但勤奋刻苦,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古人靠勤奋成就事业,现代人难道就不是吗?
童第周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浙江鄞县人,我国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这样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更是勤奋进取的典范。
童第周17岁时考取宁波效实中学后,成为三年级的插班生,可是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平均分只有45,校长要他退学,童第周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经他再三请求,校长才同意他再试读一个学期。
很快,童第周所在的寝室传出了“小童第周不顾学习,经常谈恋爱到深夜”的新闻,引起了关心他的同学和老师的担忧。一天深夜,教数学的陈老师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光演算习题。陈老师看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躯,关心地劝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远,童第周又站在路灯下捧着书本学了起来。值班老师把路灯关了,他就跑到厕所外面的灯下学习。经过半年的刻苦努力,成绩终于赶上来了,期末考试,童第周各科成绩都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关心下,到高三期末考试,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校长陈夏常无限感慨地说:“我当了多年校长,从来没有看到过进步这么快的学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童第周的故事令人感动,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勤奋的重要,虽然基础差,但是只要勤奋,肯努力,就没有学不好的。
车胤、孙康、童第周,他们都是勤奋求学的典范,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他们尚且勤奋好学;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学习条件比他们不知好了多少倍,凡有志于学的人,更应该抓住眼前大好时光,勤奋努力,唯有如此,方不负韶华,最终成就美好人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