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狗十三》的主题是成长。
2019年初,我就看完了《狗十三》。我看到了悄无声息就长大的残忍。
2020年初,因为疫情,我和妈妈又重新看了一遍。
妈妈的解读让我重新审视这部电影。
我只看到了孩子的痛苦,她却说谁能永远是个孩子呢?
整部影片的背景线是李玩的成长。
李玩从最开始肆无忌惮的发泄情绪到最后的隐忍妥协,也是从一个孩子变成大人的过程。
只有孩子才会肆无忌惮地发泄情绪,而大人都会自我崩溃。
它想说父亲不理解孩子,想说妥协的悲哀,想说被迫长大的孩子。
然而,长大是必然的,只是有的长大是时间沉淀的,有的长大是速成的。
《狗十三》在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家庭背景。
父亲与女儿之间本就矛盾重重,随着新生命的到来,更难解决。
爷爷奶奶思想很封建,重男轻女,人和畜生不能住在一起,但是很疼爱李玩(女主)。
一开始,父亲虽然暴力地改了女儿的兴趣班,但是事后用钱来哄女儿。
后来,父亲一系列哄女儿的举动其实很在意女儿的情绪,如担心女儿不接受弟弟、担心丢了狗狗的女儿等。
这表现了父亲无法妥当处理父女关系,但是对女儿很好的。
严格来说,李玩的改变是从知道弟弟的存在开始的。
在此之前,虽然父亲对女儿打骂、敷衍等等,双方无法理解,但是能够看出父亲很爱李玩。
不然,李玩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顶撞父亲和发泄情绪。
甚至,她去酒吧而晚归,导致常年不出门的奶奶去寻她。当晚,她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当着父亲的面喝酒,被父亲打了狠狠打了一顿。
她依然心中不愿,试图把狗狗丢掉,不承认那是爱因斯坦。
只有儿时被彻底宠爱过的人才能一再的任性。
但是,父亲对弟弟截然不同的态度,让李玩彻底开始变化。
弟弟的生日宴会上,所有人都围着弟弟,她被挤到了一边,连父亲和爷爷奶奶都没瞧她一眼。
父亲原本答应了李玩要去看天文展,却带她去了酒桌上,看了好一出阿谀奉承。
当时,李玩愤然离席也不是因为父亲没能遵守约定带她去看天文展,而是全部人都在夸弟弟三字经背得好。
弟弟因为顽皮打伤了奶奶,父亲却以孩子小不懂事为由,不打不骂。
而父亲从来没有关心过李玩的委屈。
最初能够看出李玩在妥协的是第二只爱因斯坦被送走的时候。
父亲因为弟弟被咬,就把爱因斯坦送走,并不管是否是弟弟招惹了爱因斯坦。
那时,李玩已经接受了这一只和她一样无法融入这个家的小狗。
但是,她并没有求父亲把它留下来,只是请求父亲把它送到哪里都行,只要不去狗肉店。
或许,在父亲没有回答她,直接把狗狗送走的那一刻就长大了。
便利店里,她喝下了曾经一口都喝不进去的牛奶。
在酒吧里,父亲问她为什么要喝酒,她说你不是也 让我喝了吗?
那一次,父亲没有打骂她,转头就走了。
但是,父亲从此就像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
英语的演讲比赛,因为父亲的出现,李玩一句都讲不下去了。
再后来,她在餐桌上吃下了某位叔叔夹给她的狗肉,放弃了再次相遇的第一只爱因斯坦。
做完这一切的她还是偷偷哭了。
这部剧除了主题深刻以外,很多小细节也是很值得考究。
一、不完美的人物
这部电影很还原真实的90后离异家庭孩子的青春生活。
家里有强势的父亲,亲切但不亲近的继母,溺爱孩子的爷爷奶奶以及离婚后很少出现的母亲。
每个角色都有错,没有绝对的反派。
即使是李玩也是有错的。找爱因斯坦那一段,她是非常任性。全家人都为着她一人。
二、、鸟叫的精神病人
那个发出鸟叫的人让我思考了很久。
我发现李玩刚刚才问完高放:“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下一幕便出现了那个发出鸟叫的精神病人,很像是在回答李玩的问题。
而这个鸟叫在影片二十多分钟的时候就出现过,为这个回答做一个铺垫。
很遗憾,我无法读懂这个回答的真正含义。
三、结尾——弟弟是下一个李玩
结尾是正在学滑冰弟弟和李玩一样吐奶,像曾经的李玩一样任性,不肯站起来。
而李玩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
最后一个镜头落在了弟弟哭着坐下又艰难地爬起来。
这暗示这一个新的轮回。
四、催化剂——堂姐
堂姐一出场就是谈恋爱、滑旱冰、酒吧一样不少,但却是家长心中成绩优异的乖乖女。
虽然堂姐和李玩很要好,也会安慰李玩,但很明显她和李玩完全不一样。
她会帮着爷爷奶奶劝说李玩回家,不要再找那只狗狗。
她帮着李玩家人说服李玩承认另一只狗是李玩心爱的爱因斯坦。
她带着李玩父亲去找在酒吧喝酒的李玩。
我认为她可能是那个在李玩之前被迫长大的孩子,而李玩将在弟弟的人生中扮演这样的角色。
五、剧情设置
这部电影的事件点设置的很紧密。
十分钟的时候,李玩就因为爱因斯坦是开始有接受与不接受的矛盾。
十五分钟,出现了第一个双面人物——堂姐。
二十六分钟,第一个事件爆发了——爱因斯坦丢了。
从爆发到接受第二只狗狗,一共用了35-40分钟。其中,大概十分钟一个高潮点。
基本上每一个事件点都是十到十三分钟左右。
为了看懂《狗十三》,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又看了三遍。
每一个矛盾点、每一件事我都细细地看,仔细地理解。我看到了李玩的任性。
她为了一条狗狗推伤了爷爷,闹得全家得哄她一个。
因为难过和委屈,她晚上去找姐姐的男友喝酒。她在家门口遇见父亲,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当着父亲的面喝酒。
当然,父亲打了她。她的爷爷奶奶还一直拦着她的父亲。
打完之后,父亲还是抱着她道歉,并说:“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说实话,李玩做的事情可以直接说“爸爸打你是因为你这次真的做错了”。
我并不认为他的父亲教育错了。如若不然,李玩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任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只是,她父亲用了一种很极端的方式在教育。
很显然,在很小的时候,李玩是在爷爷奶奶和父母的溺爱中长大。
至少在父亲再婚后,她长期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我在影片中,很少见过父亲和李玩有沟通的片段。
只有一幕,李玩问父母离婚的原因,却只等到了父亲的眼泪和一只蒙住自己眼睛的手,没有答案。
一个被宠爱着长大的孩子,却突然要求懂事,突然发现自己是家里的局外人。
父亲失约天文展,却把她带上阿谀奉承的酒桌,了解了大人的虚伪。
而且,父亲和爷爷奶奶不会跟她沟通,要么赞扬宠爱,要么拳脚相向。
很多人看完《狗十三》说成长的痛苦,说中国教育中“要听话”的不堪。
放眼望去,有多少人长大了,但是是幸福地长大了,一步一步踏实地长大了。
人不长大,也没有人会天天地围着转。
这很好理解。倘若一个人从小就只说中文,突然有一天就把他送到西班牙,他也会非常痛苦。
谁都不会永远是孩子。残忍的不是长大,而是突然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