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终于看完《后会无期》,这部电影就是不能说它有多好,但也没人说说它坏。如果说影片算是成功,也完全是韩寒个人的成功。韩寒的成就真是超乎想象,他曾经提过一生的三个愿望:写作、赛车、电影,在三十岁出头的时候尽数实现。小说的盗版比正版火爆,赛车取得过七个的年度总冠军,制作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后会无期》。每一个文艺爱好者都会有拍电影的想法,大家称之为电影梦,这是胶片的魅力,它像一个终极的汇合点,包容了文字、图画、影像、音乐等各种单兵种的艺术表现形式,才情在这里找到最终的归宿和释放。
我对这部电影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人称之为公路片,但公路片必不可少的是要有原始、土著、野性甚至是野蛮凶狠的底色,《无人区》更为接近,影片的冲击力也更强。《后会无期》是拍摄在路上,以江河的接受调任从东极岛启程开始,至到达目的地为止,随着这辆车的兜兜转转,横穿中国切面。视野空旷,风景不迷人,但够真实,内里还是文艺,演员的挑选都是一个路数,偏格调,重气质。
二
一个导演的处女座都是主观的,全是自己,他喜欢的、他不喜欢的、他向往的、他遗憾的,可以说作品的方方面面无不散发出这些个人的信息和气味,角色就是把人格中糅杂矛盾的对立面一一揭示出来,放大后摊开来,摆在台面上。江河身上的书卷气、风尘爱、小自闭、理想化;浩汉身上的无望野心、苦情奋斗、自我催眠式的成功励志;阿吕的不顾及社会基本行动守则的超现实自由主义却只能消失的无影无踪,不都可以看到韩寒的影子。所有的人其实讲的是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导演自己要说的。喜欢韩寒的读者,或者愿意看这部片子的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或多或少的熟悉、理解和被代言、被表达,因为这是一拨小众的群体和心声。
从创作的角度讲,没有任何问题,每一个创作者都会说不要完全跟着观众走,拿出一部好作品是唯一的任务。我之所以觉得电影成功,就是说韩寒和他的团队创作的这个作品无疑是优秀,每一个步骤都是付出时间、智慧、热爱、汗水和精细琢磨的,剧本、摄影、音乐、剪辑都很精致,优秀的剧组,优秀的演员,堪称完美的演绎和表达。音乐是这部电影最为津津乐道的地方,确实很棒,被称之为调皮的文艺。从拉幕曲《东极岛之歌》开始,就昭示出曲不惊人死不休的调调。曾经在希区柯克电影中出现的《世事不可强求》出现在苏米的铃声中,江河轻易地说出中文歌词,一举俘获芳心。女儿国王表白心事的《女儿情》意外地出现在浩汉与刘莺莺分别后,大胆且好玩。老歌The End Of The World被改编为主题曲《后会无期》,朴树十年后的首支单曲《平凡之路》更是在电影宣传中成为重要的发声器,这些好听的歌曲在电影进行中非常抢镜。作为处女作,韩寒的表述方式已经很成功。
从电影的角度讲,这只是刚刚开始。记住演员,是明星的成功;记住角色,是电影的成功。尽管电影是虚构的,但她作为一部作品,是有自己独立人格的,有她自己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韩寒对剧本的台词设计可谓精良考究,一组一组的金句随着电影的宣传就被广为传颂,“我从小就是优,你让我怎么从良”、“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类似于这样的格言或者格调,每每从各种剧情中人口中脱口而出。初听之下,有种惊艳和惊觉,仔细一琢磨就是讨巧的小把式,袁泉用袁泉的神情说这话没任何问题,但刘莺莺绝对不应该也根本讲不出这样的话。我看这部戏看不到角色,只是韩寒、冯绍峰、陈柏霖、袁泉、钟汉良、王珞丹、贾樟柯、白客。没有人能否认这是一批极为出色的演员,整部戏更像一个长长的小品,每个人都独树一帜,熠熠生辉的立在那里,无可挑剔地完成自己的角色和台词,没有主角和配角,只不过镜头更多地跟在陈柏霖和冯绍峰后面,也许放在袁泉后面就是一部后会有期。
有两位演员没有说到,一是扮演胡生的高华阳,另一位是陈乔恩。高华阳是唯一一位本色出演的演员,他是韩寒的车队队友,热爱模仿,还会咏春。胡生在电影中的亮相非常奇怪,消失地也很突兀,完全出人意料,但那股傻傻的憨憨的劲头真是他的可爱和成功之处,本真之极。陈乔恩扮演的周沫是整部戏里我最喜欢的角色,非常美,演活了那种明知道人家喜欢别人却还是喜欢人家的销魂劲儿,爱情从来不用点透,隔着七拐八弯,都能一清二楚。而且这段戏场也是最有味最有意思的一个景,戏中戏,景中景,真真假假,淡入淡出。周沫才是真正可取的励志小人物,小小地悲凉之后依然是踏实地打拼,愉快地奋斗,入戏入世入情。在有限的镜头里,居然换了两套衣服,虽然都不合身,韩寒说周沫值得拥有一个好的结局,我也希望如此;韩寒说只可惜粗心的观众在结尾错过了,我也真的错过了。如果我是胡生,爱的就是周沫;如果我是周沫,爱的还是浩汉。
三
韩寒的书其实还没怎么完整看过,在电影之后,看了《告白与告别》,讲述电影诞生的全过程。与其说是团队给观众奉献了一部作品,不如说是这支1204人团队在106天的时间驰骋于10000公里的疆土上,享受了作品从开始到完成的全过程,这种付出、辛苦、幸福和满足,外人无从参与,只余艳羡。
创作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奢侈的事,值得用一本书记录。
这本小册子很简洁,第一部分是韩寒的自我告白,电影是又一个开始,这个开始是始于资金,得到第一笔十万块钱的赞助后,一切终于开始了。开始不在于量,重要的是在临界点要有一个起步的仪式,跨出去然后走下去,不然,永远没有开始。“我坚信不迈腿就不会走路,不走路就永远走不到路。”这句话真的是很好的注解。关于剧本,他写道:“一部长篇小说是一段苦日子的终结,而一部剧本是一段苦日子的开始”,这个有意思,虽然意义很清楚,但我更愿意曲解一下: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文字有着更深远的含义,书写意味着落地,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交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只是不同的完成形式,就好像对于影评或书评而言,看完才刚刚开始。
第二部分是十四个关于,也就是韩寒对这部电影所有关键词的解读,像聊天一样娓娓道来。结合第三部分,即摄制组从筹备、画面、拍摄、声音、后期到分镜表和大事记等方面记录的《后会无期》诞生史,就是这部电影的全部画外卷了。相对于呈现到屏幕上的1个半小时,幕后显然更耐探寻。
对于每一个已经从事着爱做、想做事情的人来说,过程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专注的态度会灌注到每一个行为和步骤中,结果不言而喻。韩寒有这样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他代表着一种不羁却又奋进的精神,光阴在这里从不虚度,生命在这里从不重复,也预示着某种神秘的无有之境,人们会被吸引进来,带着足够的耐心、信心和决心去等待结果揭晓的那一刻,理性的预料之内,又总会超出想象。我觉得这个团队对他有巨大的信任和由衷的期待,要么是他的朋友,要么正在变成他的朋友,志同道合,合而共事,这种精神上的支持本身也是双向的,困难在意欲攻克的人眼里往往是魅力的代名词,能激发出深层次的潜能和创意,好不是一个物质结果,而是一种精神品质,学习、成长、进步三位一体螺旋式地交织上升,旅程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跨过了这一程,下一程就是新的高度和视野,已经过去的完全可以后会无期。显然,参与共事的期待和局外观望的期待完全不用,我们缺少的正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层次性和丰富性。
对我而言,这部电影的意义都在电影之外。能够做梦是快乐的,水木丁有部小说《所有的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而《后会无期》恰恰是一群怀有梦想的年轻人开启的朝阳之旅。韩寒讲“外行和内行、新人和老人、跨界和不跨界、不重要,只有做得好与不好,专业与不专业”,对于电影,他是新人,但对于学习和梦想的实施,这只是又一个明证,即便如此,他还有一句更肺腑、更中肯的话:“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真的,如果没有大量的积累,大量的思考,是不会把事情做好的。这世界上有太多的能人,你以为的极限,弄不好只是别人的起点。所以只有不停地进取,才能不丢人——人可以不上学,但一定要多学习。”韩寒总是能把道理讲透的那个人,也总能给人带来启示和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