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公孙九娘》里的男主人公莱阳生,蒲大爷没有给他一个名字,通篇以“生”呼之,背信弃义之人不需要留名。倒是对公孙九娘、女甥(生的外甥女)、朱生(同县),三个人的身份背景反复描写,似是闲笔,实则另有隐情。
开篇第一段写到“于七一案,连坐被诛者,栖霞、莱阳两县最多”。年代久远,作为读者的我们并不知道于七是谁,作为山东人,倒是知道栖霞、莱阳两地。
慢慢通读全书发现于七一案在本篇中反复出现,所有的人物都是设定在这个事件背后。于七,百度云:于七起义,即明末清初胶东农民起义,其核心领袖为于七,因而称为“于七起义”。满清入关后执行 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激发了农民运动的萌生,在胶东一带,于七先后两次率众起义抗清。是清初农民抗清斗争中规模较大的地方性起。
好了,大体知道于七是谁了?顺着时间再捋一下历史事件,对比一下于七(1607—1701)跟蒲松龄(1640—1715)的生卒时间,发现他俩是有六十年的交际的。作为同时代的两个山东人,有没有联系我们不知道,但是一定都相互知道。哪么由此推断出,蒲大爷写《公孙九娘》的背景是真实的,因为当时经历于七事件的当事人都还活着,不能瞎写啊!
既然是真实的,我们再看看书里的那些闲笔。介绍同县的朱生时“似曾相识,急呼灯至,则同邑朱生,亦死于于七之难”,就是说这个朱生也是莱阳的,在于七一案中死了。在看介绍生的甥女“先是,生有甥女,早失恃,遗生鞠养,十五始归其家。俘至济南,闻父被刑,惊恸而绝”。意思就是这个莱阳生的外甥女在他家长到十五岁时被送回家了,也被俘至济南,听到她爹被杀了,自己伤心害怕死了。在看公孙九娘还有她妈:“初,九娘母子,原解赴都。至郡,母不堪困苦死,九娘以自刎。”意思是,九娘和她妈都被押到济南,到了哪里,九娘母亲遭不了这个罪了,死了,九娘也自杀了。
这写人物都是在于七一案中被杀了。于七一案到底是怎么回事了,死了这么些人,起因结果是什么哪?
于七,是栖霞人,祖上是莱阳的,他爷爷辈搬到了栖霞,开金矿,搞买卖发了大财。于七爷爷跟戚继光是好友,戚继光的大闺女就嫁给了于七的爹,于七爹也是武将,后来战死了。身份显赫啊!可以说这个于七是富贵人家。
而关于于七的1661年的起义,起因可谓很简单,简直都不能称为个导火索。于七的弟弟于九领着他老婆,在莱阳赶庙会,因于九老婆长的美,被恶霸宋秉彝看上,被于九打了一顿,然后这个姓宋的就进京告状,然后清廷就派大兵来莱阳,然后于七就起义反了.......莫名其妙吧!这都什么事啊!清廷这么的迅速,武断,简直就像是在等一个机会一样,然后1662年,经过两年于七就兵败了。
兵败后的于七,从莱阳牙山逃走后,就开始了更传奇颠沛流离的人生,于七先是逃到崂山,又到了即墨浮山,差点被黄天霸抓住(尼玛,这难道不是单田芳评书里才有的人物吗?)。最后逃到崂山华严庵,他的好朋友宋显的家庵里,在后有追兵,前无去路的电影情节的情况下,被方丈沸水泼脸,满脸燎泡,伪称出天花留在了华严寺。一直在寺里待了三十八年,时时不忘抗清志,无奈落寞中自创了螳螂拳,传言中的王郎即是于七,终年93岁。
说完了于七的故事,再看聊斋书中的故事,就比较明白了,于七兵败跑路了,但是跟他并无多大瓜葛的群众,从爹到妈到儿子女儿孙子亲戚,亲戚的亲戚......先先后后山东死了十几万人(这个数据我不负责)。《公孙九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的。蒲松龄可以说是目睹耳闻了整个于七一案的全过程,聊斋除了扯淡,瞎编,道听途说,男女欢爱,苟且胡搞,也是有所寄托,有节操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公孙九娘》写的就是万骨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