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书架上有一本《文化中国结》,印制精美,图文并茂,作者是中国绳结艺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钉老师。
有一段时间我痴迷上了“中国绳结文化”,一口气购置了很多与中国结有关的书籍,其中这本书买了两本,一本用来勾勾画画,一本用做留存。
过了那段痴迷的阶段,开启阅读生活之后,这本书也逐渐从书架上醒目的位置,移位到了被遗忘的角落。今天读到《如何阅读一本书》,一句话惊醒了我。
那就是:无法让一本实用的书被实用地阅读,就是失败的阅读。

《文化中国结》就是一本实用性书籍,我珍爱它,将它束之高阁、敬畏欣赏,于它而言就是一个失败的结局,于我就是失败的阅读,因为我没将文字形成自己的思想,付诸于行动。
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所写: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只能靠行动来解决。
如果实用书籍能够说话,它一定会说:“如果你爱我,那就用用我!用正确的心态待我,用实际的行动回报我。”
01用正确的心态对待
归根结底,实用型书籍中的方法只有化成行动,才是发挥了它的价值,而行动只能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不能在书本中发生。
《文化中国结》书中有详尽的编绳原则和方法,如果没有应用,没有亲自动手去实践,这些方法就永远是文字,躺在书中,失掉了它的价值;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书籍之一,是个人成长领域中的经典之作,经久不衰,读者如果一直有畏难情绪,嫌麻烦、不自信、不实践,就永远体会不到经典的魅力。

02用实际的行动践行
每一本书在被购置时,一定是被读者高期望的,希望从书中找到“黄金屋、颜如玉”,希望书能够给自己指导和启发。
然而,现实是“实用型书籍没法为你解决那些问题,只能帮助你而已”。
因为作者不能亲身体验读者面临的特殊情况,只能提供一些通用规则。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七个习惯就是七种方法和七种方向,生活中必须个人实际情况,需要读者亲自躬行,在实际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朝着方向努力。
这就像是行军打仗时,“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一场战争没有打胜,不能责怪“三十六计”不实用一样,实用型书籍是不是发挥了作用,其根结还在于自己。
03用理智的思维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写道:
当你在阅读任何一种实用书时,一定要问你自己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二是他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有些实用书的作者还“扮演”着宣传家、雄辩家的角色,因为自己的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方法能够被实践,发行量能够增加,是这部作品最终的评判标准。
这也是实用书的一个特性,不像散文、诗集类书籍,后者的作者“自嗨”较多,没有影响读者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由于这个“小私心”,实用书的作者在写作时,常会掺杂一些“情绪用词”,需要读者明辨,避免一激动下,受了某书籍影响做了欠考虑的事情,比如读完理财类书去买股票,读完教育类书开始了散养孩子,读完了养生书就拒绝吃荤食等。
所以,读实用书籍,最好选择经典书、评分高的书,这都是被时间和读者认可的书籍,被“引入歧途”的机率几乎没有。
对于不熟悉的新书,新作者的书籍,最好再去了解一下作者的人格、生活的背景等,这对于全面把控书籍思想很有帮助。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柏格森说:行动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
不要让精美的书籍变成了奢饰品,尤其是实用型书籍,它的价值是实用、是必需、是行动。
谢谢阅读,我是格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