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出来,是真的写不出来,想写的深入一点,粥老师说得搜集资料,越搜越发现自己写不出来,这行的专家可太多了,我既写不出专业性的文字,又担心写得太口语化,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写作中有过类似的场景,于是就放弃了,不写了,但是这次是立了个小小的flag的呀,不能打两天鱼晒三天网,那么今天就写一写,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写作社群的。
不记得曾经在哪个大咖老师的直播间还是公众号上看到过粥老师的介绍,但也仅仅是听过或看过一次而已,并未去了解粥老师的完整资料。就在一个多星期前,晚饭前拿起手机,忽然脑子里就跳出”粥左罗“这三个字,隐约记得这个大咖老师好像也是教写作且做自媒体的(现在教写作的老师太多了),于是就在微信上加了”粥老师“微信,到了临睡前想起,还没去看老师朋友圈呢,翻翻朋友圈了解下大概资料,这是一贯的做事方式。那会已经是快1点了,朋友圈第一篇正好是关于这个社群的9图介绍,看完就交费了。
交完费就倒头睡觉,一觉醒来,收到了知识星球粥老师更新笔记的提醒,打开粗看了下,文字有点多,没看完。
第二天又收到了粥老师更新写作锦囊的提醒,随手打开又看了下,文字还是有点多,没看完。
第三天再次收到老师更新的提醒,这回我看了,不止看了当天那篇锦囊,还看了其他的几篇,关于怎么参与打卡没看,因为没有耐心,但这次是想稍微认真的学一学写作的,所以目的就是查看锦囊。
后来就在锦囊里看到老师说,要参与社群打卡,因为打卡的氛围可以督促你持续写下去。关于这点,相当认可,因自己也有在做打卡社群,目的是可以抱团取暖,彼此鼓励地坚持下去,所以就来打卡了。
一直以来都是比较跟随感觉走的人,这个发现源自于夏初的江南,夏初的江南也是梅雨季的江南,大概是这样子的,天气预报仅作参考,时不时就天晴,时不时暴雨。前些日子,送孩子上学后,突然暴雨,四线小城,早上七八点即使不下雨,也是堵车高峰,遇上暴雨,那就是加塞。当下就决定找就近的KFC先喝杯咖啡,等雨停,等不堵车再回去。就在我喝着咖啡,数着雨滴的那个当下,过往的很多场景在眼前闪现,那一刻我发现好像一直以来都在跟着感觉做事,但我的这个感觉和所谓的第六感又不太一样,我说的”感觉“更多的是基于某些数据资料堆集以后分析的结果,只不过这些资料都在我的脑海里,未曾用视觉的形式展现出来。
比如下雨堵车的时候,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堵车路上,不如就近找个合适的地方坐下来,把上午要做的事,能做的事,先做,哪怕是读上几页书,也比堵在路上焦躁要好。
再比如参与这个社群虽然报名比较快,几分钟的事,但不冲动,是在我看完那9张图的介绍后,发现里面有自己想要的点,于是直接就报名了,省了时间成本,而这一点在最近两天听了粥老师的“爆发式成长课”和“写作课”以后也得到了验证。
你们都是怎么来这个社群的呢?评论区写一写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