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小故事讲起。
一天吃午餐,同桌的一个同事讲自己的养生理论——每天睡前一杯红酒可以促进健康。据说,每天一杯葡萄酒可以延缓衰老,抗癌,降低胆固醇,防止心血管疾病等等。
作为数据控,我利用一个午休时间查询相关数据和出处——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各种微量元素,各种白藜芦醇等等,把人看的一愣一愣。最权威的莫过于《自然》杂志援引一组统计数据,据称,在一项长期跟踪的统计学调查中,喝红酒的人对比不喝红酒的人,心血管的健康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于是,作为自我感觉亚健康的人,我也打算遵循此法,京东买点红酒喝一喝。一查之下,我才恍然大悟。额滴神啊,一瓶红酒,便宜的大约要100元左右。如果每天喝一杯,夫妻俩大约5天要喝掉一瓶。那每个月的红酒开支就要600元左右,比我的伙食费还贵。
延伸开想,试想一下,能做到每晚睡觉前喝一杯红酒的,一定是生活相对富裕,而且对自身健康关注度较高的人群。这类人,有更大的能力选择更健康的食品,并且可以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所以,喝不喝这一杯葡萄酒,他们在健康方面也能拥有“显著性差异”。
再在举个例子,如果统计劳斯莱斯车主和海马车主的平均寿命,肯定会得到“劳斯莱斯车主比海马车主更长寿”这样的结论。那当然了,他们拥有更好的生活品质,更好的医疗水平等等,如果据此得出“开劳斯莱斯”比开海马具有更显著的保健作用,那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类统计谬误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无所不在。比如,2012年,海南有一段时间物价上涨非常快,某电视台的记者就在广场上通过随机采访路人的方式,想知道群众对物价上涨的看法。(她肯定以为这个就是所谓的随机抽样)。奇怪的是,记者一共问了10个人,有8个人回答“感觉物价上涨不明显”。于是,记者得出结论:经过调查,80%的群众认为物价上涨不明显。而其实,她选择的采访地点是海南最贵的商场望海国际,问的人也都是穿着体面来购物消费的女士。这样的统计结论,即使选取的样本再大,也会出现明显的偏误。
还有一个段子,2017年春节,央视记者在火车上做春运采访,挨个问大家:您买到火车票了吗?得到的答案都是“买到了”。于是,记者得出结论,今年的春运火车票一点都不紧张,大家基本上都买到票了。
所以,我们常说,不能相信直觉,要相信数据。但有时候,数据也是会骗人的,而且大多是“一本正经并且引经据典”地骗你。让你防不胜防。
所以,一定要睁大眼睛,尤其是在看到媒体引用“数据“并作出结论的时候,可能超过八成,这个结论都是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