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 ,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写了这样一本书。曾在网上浏览过与这本书相关的句子,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当自己真的亲身去读、去感受,竟没有想象中的那份悲凉。
张爱玲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在我初迷阅读的年代,对这句话一直不能理解,或者说是无法赞同。一度自诩是乐观向上的青年,希望带给这世界满满的正能量。想来是那时的我并未有什么经历,也没有过多的思考,对人生其实全然不知。心里总想着,这生活不是尽是美好么,哪里来的磨难。
有人说18岁成年之后就是长大,或者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就是长大。在后来我才发现,我的第一次成长,是在进入婚姻之后。和一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朝夕相处,他来自于另一个家庭,他有着一些和我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世上没有永远的婚姻,只有共同成长的夫妻。我会被他感染,也在给他影响。当我们有了一个仅属于自己的家,我开始喜欢思考,对自己、对爱情、对这世界。
我学着生活,在我结婚以后。先生跟我说,人也要直面自己内心的阴暗面。一开始我是无法接受的,渐渐明白,好的、坏的,都是我自己。也许认清自己,才能更好地活着。我翻看自己学生时代写下的文字,开始庆幸现在的际遇。人类总是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而成长让我不再只是去写童话。
有些书,让你读完之后变得更多愁善感、胡思乱想。有些书,却能让你愈加理性,倾向于更全面地思考和判断,《活着》即是如此。我不再想做一个喋喋不休地倾诉者,我在想,当我在说着一些斤斤计较的人物时,自己是不是也在斤斤计较呢?别再去议论别人的人生,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书中福贵的一生看起来满是磨难,他的亲人、朋友,一个个在他之前死去,最后只有一只老牛相伴。可谁能说其中没有幸福呢?在福贵看来,他的老父母、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都是最好的家人。他的朋友曾与他共患难,在之后也仍记得最初的情义。直到故事的最后,福贵还好好地活着。我们不能去评判福贵的人生,正如贺拉斯所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同样的,我们也没有权利去认为他是不幸。
成熟的人,不纠结于不完美,因为他会懂得人类的渺小。时间能创造许多,它掌控人们的命运,它为我们带来喜悦和心酸,它无需通知我们就能改变一切。当我承认这一切时,再去读一些诗词,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比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人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人该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呢?我们对这个世界乐观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活着的力量来自于忍受,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圣经》哥林多前书第13章第7节这么说,“爱能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希望,凡事忍耐”。作为一名写作者,我想传递的高尚,不再是那种孩童时代单纯的美好,而是理解了许多事物之后的平静,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
为什么会喜欢阅读?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象和理解,会打破所有不同的界限。哪怕我们与书中的主人公各方面都截然不同,也无法抵挡同为人类的共同之处。我们会从他人的经历里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就像是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兴许这就是文学的神奇之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66156/b879168a8f945b45.png)
一读书,就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