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经验表明,偏执者在童年期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曾遭受过严重的创伤;他们大多反复体验过压制和羞辱。
在偏执者的成长背景中,极端严厉的批评、反复无常的惩罚、毫不留情的痛斥以及难以取悦的家长都十分常见。偏执型儿童的养育者也时常给儿童树立“榜样”,儿童可以观察到父母身上多疑、责难的态度。尽管父母声称家人是唯一应该信任的对象,但儿童不难发现父母平日的表里不一——暴虐的内心与友善的外表。边缘型和精神病性偏执者的家庭成员间常常相互苛责和相互讥讽,或者是在家庭成员中相对“孱弱”者,容易成为家中的替罪羊——家庭成员憎恶和投射的靶心。多数神经症——健康范围之间的偏执者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多半是温馨、稳定与调侃、嘲笑兼具。
养育者如果具有难以控制的焦虑情绪,子女也容易形成偏执型人格。
有一位偏执型来访者的母亲,无论女儿有什么难题,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否认,因为她承担不起更多的担忧,要么就是一惊一乍,因为她很难控制住自己的焦虑。她也无法分清想象和行为之间的界限,所以传达给女儿这样的信息:思维等同于行动。女儿形成的信念:自己的爱和恨都具有危险性。
这位母亲本意虽好,但言辞混乱,她自己年轻的时候没能体会过被抚慰的感受,如今自然无法安慰别人。在女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她那些忧心忡忡的建议和忐忑不安的预感助长了女儿的恐惧感的逐渐形成,结果女儿只能通过情绪的大起大落来获得稍许安慰。
从上面这位母亲可以观察到形成偏执症的几种核心要素。
首先,在偏执者的家庭中,客观现实经常受到扭曲,情感回应常常阴差阳错,因此成员相互间体会到的更多是恐惧和羞耻,极少获得理解和支持。
其次,养育者的否认和投射会被子女效仿。
再次,原始性全能幻想在家庭互动中得到了强化,这种原始全能感造就了强烈的内疚和混乱情感的基础。
最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丝毫无益于解决问题,而只会凭添愤怒,还会增加儿童在基本感受和认知方面的困惑。在这种情境下,个体实际上受到了隐晦的差辱,因此使困惑的儿童的成长雪上加霜。而且这种困惑反应很可能会招致家庭成员进一步的批评,被斥责为不可理喻甚至满怀恶意,毕竟家庭成员的本意是多么善良。
偏执者在成年后的人际交往中,会不断重复这类扰乱心智的互动方式。他们内化的客体一直扰动着他们的人际交往。
如果儿童最初的养育者不思维混乱,而且一直处于原始戒备状态,竭力维护自己的安全和权威,互动中充满操纵控制,缺乏真情实感,那么这个儿童将来的人际交往一定会受到影响。当这样的偏执者想要理解事情的“真相”,就变得举步维艰,而与偏执者打交道的亲朋好友很容易陷人迷茫,感到对偏执者无能为力和格格不入。
曾成功治疗偏执者的治疗师们总结道:如果儿童拥有令人畏惧的父母,且无从知晓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感受,便很容易滋生偏执、攻击的性格。
即使他们都惧怕自己有依赖的需求,且都由于怀疑他人的动机而心怀忐忑,但偏执者能够拥有内心深层的依恋,也能够一如既往地保持忠诚。因此,尽管偏执者与人交往时的情绪频繁变幻、戒备心强和敏感多疑,但这种爱的能力依然能够使治疗得以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