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5-3|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5-3|为无为,则无不治

作者: JIE制 | 来源:发表于2023-08-06 00:05 被阅读0次

比理解无为更难的,当然是做到“无为”。怎么才能做到?我觉得唯一的路径是信仰,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因为一旦坚持“无为”,那么要遭遇的不只是社会和环境的“卷”,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自我怀疑,到底对不对,会不会错过。这太难了,没有真正的修为,就只有自己去悟和修炼了。

毕竟做到的前一步,是理解和认同。怎么理解,我觉得比较好的类比是土壤和庄稼。

在一片贫瘠的,不适合生长庄稼的土壤里,天天对庄稼PUA和做功是无效的,庄稼可能一天两天因为你的PUA揠苗助长一番,不可能有可持续的能量和动力。这是“为”。

无为则是,不去关心庄稼,只打理适合庄稼生长的土壤,合适的阳光雨露,松劲适度的土壤,以及周围都是一样茁壮成长的庄稼。打理好这样一片土壤,自然有越来越多的庄稼生生不息,茁壮成长。这时候只需要继续给庄稼捉虫,施肥,洒水,松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但有多少人愿意这样去以年计的打理一片土壤,只是等着庄稼生长呢,庄稼开始生长,又有多少人能忍得住不苛求更高产量,更大利益,更多收益呢。

人间有这样的土壤吗?很少,愿意等待的人太少了。

这样的土壤有另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词汇:长期主义。拉长时间线,都能懂,只盯着眼前,都很难控制欲望。


道德经-3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解】

不推崇贤能的人,以使人民不争夺名利;不珍惜稀有的珍宝,以使人民不沦为盗贼;不显耀能够诱发贪欲的东西,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使得人民能够吃饱肚子,使得人民的意志变弱,使得人民的筋骨变得更强健。常常让人民安于思想简单和没有欲望的状态,并且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这样做的话,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不去推崇品德高尚的人才,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去争名夺利;不要把稀有的珍宝看得异常珍贵,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因为想要占有而沦为盗贼;不要将能够诱发贪欲的事物展示出来给民众看,这样可以使民众的心思不被扰乱。

由此可见,圣人治理国家的最佳原则为:使民众心灵纯洁,帮助民众填饱肚子,弱化民众的不良欲望,强健民众的筋骨。总之,要让民众处于淡化思维和欲望的状态,让有才智的人也不敢肆意制造事端。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相关文章

  • 谈“无为”

    “养神之道,贵在无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

  • 古人教子之道

    老子: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教育不好的地方。他在《道德经》中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就是顺应事...

  • 中国古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一、老子: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教育不好的地方 老子在《道德经》中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就是顺应事物...

  •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

    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德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早期道教以...

  • 无为

    我最早听说“无为”这个词的时候是听到这个成语:无为而治。后来在老子写的《道德经》里面看到:为无为,则无不治。 最开...

  •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所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 学习笔记丨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 第三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 释义:用无为的方针去做事情,就不会有做不好的情况发生了。 知识、计谋、...

  • Django来敲门~第一部分【9.使用Django内置视图处理对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道德经》 首先,要说这是Django基础部分的最后一...

  • 从《道德经》中解读财富十六

    从道德经中解读财富16、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这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欲,指人由于匮乏而...

  • 读写《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5-3|为无为,则无不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ms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