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登录自己的QQ空间,昨晚心血来潮按进,“这地方”早不光鲜,仅有最普通的模板展示着曾经的小说、散文、诗词。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岛屿与岛屿 》,2011月11月,空间里最后一篇文章 ,粗略翻看,短短700字谈到了美国、日本。
每个写文章不久的人都特别喜欢聊很宏观的东西,大至国家、政治、文化,总想站到高处证明自己是厉害的,所以多年后的今天重读,脸红了,不太想承认是自己所写的,但又舍不得删除,因为这是一个足迹。
然而早在十年前,最醒目的地方是个立体转动相册,那回我曾跟班上一名同学有过打赌:“谁也不许用钱,看谁有能力把QQ空间弄得最美。”
为了赢,我自学起Flash,还做了透明的动态背景,上传到腾讯视频,再用迅雷获取链接复制到空间里,我空间的风格不是很非主流的“葬爱”风,整体灰暗泛紫,主画面有一块很大的下雪模板,两边是慕容引刀的插画,当时很喜欢他画的刀刀狗,有一副整体色调偏冷,刀刀狗撑起雨伞——
“又是雨季,我去你的梦里打伞吧”。
然后不自觉地会把这些配字抄写下来,以为对一件事过度熟悉便不再感性地落泪,结果那段日子写了很多伤痛的诗词、很多泪目的文字,即便现在看来,还是很想在那些文章下方留言——
“请相信,这世界会有能够温暖你的人。”
然而,我的留言板最后一条留言定格在13年4月,“你是谁?”一位陌生人的话。对上一条是12年1月,朋友的问候,再然后是11年的,“加油,我支持你。”
我很好奇最初第一条是什么,一下子按到末端,“请多点留言。”自己留给自己的话,再从这往前翻,不难发现当时很流行“踩”这个字。
“踩……”
“踩踩。”
“踩你。”
“踩….帮你浇花。”
“踩一踩,记得回踩。”
这种“踩”的文化,十年后回看有点显傻,甚至有点很难以理解,但细究一下,好像曾经这些傻气不纯为了好玩、新奇,这些不经意都是大家将心比心所换来的痕迹,痕迹多了便
成了那个时代的符号,看起来尤为纯真,其实足够多的纯真意味着有同等的真诚。
所以,为什么现在我们最要好的朋友都是小时候那群,彼此参与过那个最真诚的年代,便能交心,人长大了交一个朋友。别人第一反应却是客气地递烟。
物质往往难换真心。
然后我按了一项【好友动态】,一个版面下来,发动态的人不多——
一位大学同学,做起了护肤品代购;以前文学社的一位女生,从事了婚礼化妆行业;初中的同桌前不久当妈了;一位三十多岁的男人,我承认差点认不出来,细看才看清是曾帮我理发的发型师,胖了不少,也结婚生孩了;我曾写过的一位师姐,那位每次社团开会都给我零食的师姐,二胎了,一家四口对着镜头笑得特别幸福。
好像太久不曾联系,也没他们的微信、微博,借此一看才发现关于青春的热血、躁动乃至不安,都会因为时间与生活慢慢变得和善而委婉。
然后一直往翻,一直往下翻,我按进了一位女生的QQ空间,她的空间很久没更新了,曾经这里是一片粉色的背景,右侧有一朵娇艳的太阳花,歌曲是艾薇儿的《Innocenc》,我帮她选的。留言板则是一个动态霓虹的心,来回闪烁,眼下这一切都尤为安静。
最后一条留言都是三年前的——“失踪了?”
过去,我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进入她的空间翻查留言版,总在看别人给她的留言,一旦看见有人说:
“想你了。”
“女朋友,我来光顾你了,近来可好???”
“亲爱的。”
“老婆猪。”
我会变得特别敏感,立刻顺藤摸瓜地查这些男到底是谁,往往也只是查查而已,毕竟没跟对方确认过情侣关系,多么亲密也只是一份不成熟的暧昧关系,再后来也没查了,她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平日我给她的留言都特别长,特别文绉绉的,最后给她一条留言则是:“再见。”很简单。
她没回复。
几年前我还因为她的没回复觉得很揪心,毕竟曾对她写过“即便你用指甲刮黑板,我也愿意听半天”,因为对方的沉默,很自然觉得世界坍塌了,有一股风从濡湿的大海吹来,务必日渐耗掉滚烫的血液为止。
现在则没太多情绪,反而觉得她当时的不回复,是最好的回复。
因为每个人都必须有那么一段无语凝噎的失去,噎得足够委屈,才知道什么叫成长。
到了最后,我跳转回自己的QQ空间,把【权限设置】里的“所有人”改为“仅自己”,播起QQ 空间里的一首歌《爱别等》,完毕后关闭网页,就让它留在曾经,不再想有新的留言把它唤醒。
唯独如此,过去的流光溢彩才能完整地留在历史的谢幕里,我们那些种种聚集才能得以变得完整。
人啊,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故事通过接力的方式让青春保持继续,如果有一天,我不再用文字的方式跟你们“联系”,希望你们能把彼此有过交织的足迹,打包到青春里,有过就可以,若老了,记不清,那就狠狠地忘记。
真的没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