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见过雪,因而也不曾在下雪的夜晚感受过寒风刺骨。
刘亮程的《寒风吹彻》一文读来,让人恍如身置苦寒之地,任由风雪摧残。
虽然我没有见过雪,感受过雪夜寒风刺骨,然而我能想象那种寒风吹彻的感受,很多人都能感受得到,不是吗?
对环境不满却无力改变,物是人非,命运不可阻遏,就如寒风般,将人生冷冻结冰。
大自然的严酷,会让你冷坏了一条腿,而冷坏的腿,却比不上能取暖的柴火。
寒冷会让人死去,即便想要给予温暖的你也无能为力。在寒冷面前,每个人都孤立无援,谁也帮不了谁。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寒冷,而且是势不可挡的。
而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寒冷吞噬每一个人……
《寒风吹彻》似乎在告诉我们,生命的寒冷是不可抵抗的,而人也只能听天由命。
很多人感概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之透彻,对人生体验之深厚。
我对刘亮程这个人更感兴趣。
在豆瓣的小组上,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喜欢刘亮程的都不喜欢说话”。
这句话在众多的话题里最先进入我的眼帘。心,突然发出砰的一声。
说得多好。
曾作为农民的刘亮程对农村的生活很熟悉,农村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你在这里多年如一日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但在这些原始的劳作中你与大自然有着非常亲密的接触。你眼观树木生长衰落,关注日月星辰。你在一个与宇宙最近的地方观察宇宙的运转,对万物及人生也就有了深刻与厚重的体悟。
刘亮程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围绕着自己生活多年的村子。在这个村子中,事无巨细,均落入他眼中,成为他笔触下的文字。
刘亮程的文字,就像没入黑暗中的夕阳,给人力挽狂澜般短暂的温暖,让人产生一点微弱的希望,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可抵抗的漫长的寒冷。
刘亮程的内心如山一般的沉默,也像乡村西下的太阳般,用橙红的光芒染红整个天际,让影影绰绰的树木和低矮的房屋浸染在黄色的光晕中,但不久后也将没入黑暗,微弱的光芒究竟敌不过黑暗。
在农村生活的刘亮程是沉寂的,他并没有显示出于命运抵抗的姿态,相反,他的文章毫不掩藏地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无奈与接受。
《寒风吹彻》一文,写了四个人,父亲,一个冻死的人,姑妈,还有母亲。
寒冷的冬夜,“我”要去拉柴禾,那个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去,冻坏了一条腿,回到家时,被父亲责怪柴禾不够。
在不足的柴禾面前,“我”连一条腿冻坏了也没说。环境残酷得连人心也是冰冷的。
“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请进了屋,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第二天下午,听说人冻死了。
即便那人身上还存留着一些温暖,“我”也为他送去了一点温暖,但他还是死了。毕竟,环境寒冷得一点点温暖也留不住一个人的生命。
姑妈年老多病,总是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冬天一来便畏缩在家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的到来。尽管春天没有给她带来温暖,她还是渴望春天。
母亲告诉“我”姑妈死去的时候,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正如作者在《冯四》中说的那样“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种样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劲。”
所以母亲对待姑妈的死,也很淡然,所以,冻坏了一条腿也不会可惜,冻死人也是很寻常。一切都已经发生过,将来也将这样发生。所以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
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也说,“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不知道是刘亮程对生命的大彻大悟还是他对命运的悲观消极,他似乎在透过文字告诉我们,我们尽管活下去就好,会发生的自然会发生,你要挡也挡不住。
我似乎看到,一个少年,在飘着雪的夜晚,拉着一辆载有一些柴禾的牛车,腿上的骨头像有一根根针刺入一般疼痛,顶着凛凛寒风,往着家的方向赶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