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跟着两季《亲爱的客栈》走过来的一名观众,第一季泸沽湖畔似与尘世隔绝的恬淡,曾成功勾起了我的向往。第二季加入了客栈的建造及诸多枯燥的环节,以及几位略显沉闷的常驻嘉宾,已经表现平平。而这一季的《客栈》则让我感到累且无趣,几期之后决定果断放弃。无关某一位嘉宾的表现,只是节目的形式本身。
《亲爱的客栈》前两季走了温情、治愈系路线,从美丽的泸沽湖畔到第二季的林间雪地,遇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来来往往,宾主尽欢,展现出来的都是客栈该有的样子。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亲爱的客栈3》却走上了职场、竞争路线,由几位嘉宾生硬的去完成一个接一个的任务,还要接受被淘汰的命运。我想不管是观众还是参与者,都会感到高度不适吧?试问,谁会在经历了周一至周五满满的压力之后,再熬夜看一场发生在客栈里的职场竞争秀?
近些年,那些用心经营的客栈、民宿,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带有设计师风格的外观与个性化的空间设计迅速走红,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挑一个风清月朗的周末,到海边、湖畔、山间等风景优美的地方,凭海临风、亦或对语自然,翻一本书,亦或听一首歌……客栈,已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种方式。
而当所谓的“创收”成为第一要义时,《亲爱的客栈3》的呈现恰恰与这一份美好背道而驰,而且即便是作为职场,除了本身的定位之外,亦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最终导向了一个结果——嘉宾苦,观众累。
首先,是分工问题。
不同的人,不同的能力与性格去PK同一件任务,彼此之间没有相互配合与成就,只有竞争与淘汰,既冰冷,亦浪费人力。像极了过去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每个人或者小组各自为阵,去完成整个流程。工厂流水线生产之后,都很少有人全程能完成一个商品的生产了吧?让开朗的人去接待,让厨艺好的在厨房,让善于交往的去推销、创收……会不会更和谐?
其次,是过度消费明星热度。
为了创收,短时间浮浅的考察之后,对当地一些活动项目简单整合,随之报上一个相对高昂的价格,吸引人群去消费。对于普通去观光旅游的人而言,会增加很多额外的费用。对于仅仅想去发呆的游客而言,任何过度热情和强制性的推销,恐怕都会引起反感吧?即使当时因为某一张熟悉的面孔而进行了消费,那么换一个素人去推销,又有多少人会买单?
第三,是任务多且杂。
从最初的床铺整理到创收项目考察,再到当地特色商品的宣传,一波接一波的任务袭来,几位嘉宾亦在慌乱中应对着各自的任务。而与其说是完成任务,倒更像是浮于表面的体验生活,既不温情浪漫,也难有亮眼的表现和看点。
第四,是广告植入多且单一。
背后金主不间断的出现,两位嘉宾大差不差的对白,不断重复名称、折扣,生硬而单一。
我想:作为一名观众,能够理解电视台和节目组一颗求新求变的心,毕竟这是个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的时代,但是起码的初心和定位还是要慎重考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