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孤独小说家》这本书其实并不惊喜,可能是书籍封面打出的“日本人气第一的作家、超越村上春树、超越东野圭吾”等噱头致使本人期望过高。但是,大家有没有听过《女孩爱上电吉他》——“最漆黑的夜也有最美的月”。
选择一本书,一定有要读这本书的原因。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我想要看到两样东西:一是看作家的精神,二是看日本的文学
关于作家的精神
首先,《孤独小说家》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家的事业是孤独的,他们需要沉浸在一个与现实不同世界,独立地创作。本人同样爱写作,而读书就像听作者讲故事,那么请石田衣良老师讲讲主人公的经历吧,我想看看他是如何坚持自己的事业。
美国“血胆将军”巴顿教诲自己的孩子:读传记那些日期与繁琐的细节没什么用,必须要看到人们是如何做出反应的。
耕平——小说主人公,35岁丧妻,从此与自己的孩子相依为命。他坚持写作10年,写不出也好,没人买也罢,但他咬紧牙关,从未放弃。
他并不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极端化,也不想克利斯朵夫那样波澜壮阔,小说里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
这位作家其实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会有事业的打击,也会有意志的消沉。而他以这种普通人的身份实现理想,重要的是脚踏实地。
付出可能在短时间内了无音讯,但总有一天会收到回报。
关于日本的文学
我知道日本的动漫非常出色,《灌篮高手》、《数码宝贝》等作品在我的童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在我要看看他们的学文作品是怎样表现。
说实在的,看完这本书还是有失望的。作者的写作风格与罗曼·罗兰相反,人们称罗曼·罗兰是用音乐写作,并且讴歌英雄主义。音乐歌词是什么样?天马行空、富有韵律。故罗曼·罗兰的文字气势磅礴,如奔腾的江河。而这本书的情节相对单薄,缺少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感觉。不知道是翻译原因还是别的什么,只是用平淡文字描述一个小说家平凡的生活,但也是这种平凡,让我感到一种平易近人,觉得主人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不是高高地仰望。
从小说主人公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我总觉得日本人的性格有一种谦卑,相对保守;他们做事恪尽职守、战战兢兢。
此前读《阿迅》时有两处难忘的地方。一是深夜的斑马线。就算凌晨的公路没车,他们也会等绿灯信号再过道。二是岗前培训。朱迅刚刚入职清洁工,有一个老员工来给她打样;他不留死角地将便池刷得干干净净,随后从便池里舀杯水喝了一口,满意地说句“呦西”。朱迅惊呆了,我也惊呆了。
如果说日本人恪尽职守,那西方人则是随心所欲,正如他们的性格一样,西方文学作品属于外放型,主人公更加崇尚自由,一向是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他们不甘平凡,性格有些顽劣、乖张,多少带点儿疯狂,一旦在浪漫主义手法下就表现得轰轰烈烈。
两个地区的文化不同,文学呈现出的色彩也不同。
现在,小说家的精神看到了,异国文学也看到了,对未知探索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获得成长的养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