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母效能手册P.E.T.之一——行动视窗与问题归属

父母效能手册P.E.T.之一——行动视窗与问题归属

作者: 月异66 | 来源:发表于2019-09-28 10:19 被阅读0次

托马斯戈登博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其创建的“戈登方法”,后发展为一种适用于改善所有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其坚信‘强制力会影响和破坏人际关系’,而用“积极倾听”、“我-信息”和“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继PET后,有开发出TET、LET,成为著名沟通之父。

一、行动视窗

父母是人,不是神。想成为高效能家长,不必抛弃自我的韧性。你可以接受自己对孩子有着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你甚至不必非要保持一贯性。你必须学会了解你的真实感受。

我们把孩子的所有行为,分为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两类,这就是行动视窗。分割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呢?

(1)一定程度上,跟家长的性格经历有关。有的家长是善于接受的人,而有些则是不容易接受t他人的人。
(2)与孩子的特点有关。家长会对某些孩子感到难以接受,这些孩子可能具有较高的侵略性,或者显示出某些不讨人喜欢的特变。一个经常生病的孩子,难以入睡的孩子,爱哭的,可能会令大多数父母更加难以接受。
(3)与当时的情景有关。分割线不是固定不变的,会上下移动。比如与父母当时的心情,父母与孩子当时相处的情景、所处的环境都有关。比如当家中来客人了,对孩子的餐桌礼仪会要求更高,平时可接受的行为变的不可接受。
(4)父母双方的存在,也会给家庭接受度增添复杂性。同样一个行为,往往一个家长可接受,另一位家长确不能接受。

二、父母的误区

一直以来关于做父母的“神话”误区:

我们应该无条件的接纳孩子
我们对孩子的感受前后要保持一致
我们必须和家人在教育孩子时站在统一战线上

(一)虚假接受

在以上行动窗口中,还存在一个隐藏的区域“虚假接受”。没有一位父母可以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有些家长在“宽容育儿”理念引导下,假装接受孩子的某些行为,扮演着好家长的角色。但内心的真实感受却是不能。

当一位母亲实际上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但行为上表现出接受,对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首先孩子们都能极为敏锐地感知父母的真实情感。这样以来孩子就有可能感受到父母无声的责备,在这一刻他感到他的父母不喜欢他。有的收到了“混合的或是互相矛盾的暗示”,让孩子陷入困境。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行动视窗

举个成人世界的例子来说明。你问一个朋友可不可以在他面前抽烟,他回答不介意。但是当你点燃香烟时,他的眼睛和面部却发出了非语言暗示,告诉你他是介意的。你该怎么办?你可能会问“”你真的不介意吗?“,”或者你会满腹怨气的摁掉香烟,或者你会继续吸烟,在此过程中你知道你的朋友不喜欢这种行为。

当遇到父母虚假的接受时,孩子也会陷入同样的困境。一位家长因为5岁的儿子很晚还不睡二恼火,与哄孩子相比,她更愿意去看书。此外,她还担心孩子睡眠不足导致第二天精神不好,爱发脾气等。但这位遵循宽容的母亲,不愿发号施令,只得表现出虚假接受,但内心却十分恼火,还很生气。孩子呢?妈妈的行为告诉他,晚点睡没关系,但妈妈确皱着眉头,现在他该怎么办?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父母喜爱,这会导致孩子不断的进行试探,并致使他们产生很深的焦虑感,缺乏安全感等等。

我开始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最难相处的是那些甜言蜜语宽容放纵,从不发号施令的父母,这样的父母看似对孩子十分接受,但是却微妙的传达出不接受的暗示,虚假的接受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可能会对亲子关系造成更多的伤害。当孩子接收到令人困惑的信息,他可能会开始对父母的诚实和真诚产生怀疑。他们从很多经验中得知妈妈说的与想的常常不一样,最终导致这个孩子失去对这位家长的信任。

以下是一些十几岁的孩子与我分享的一些感受:
我妈妈很虚伪,她总是表现的很亲切,实际上却不是如此。
我永远无法信任我的父母,因为尽管他们不说,我也知道他们对我做的很多事情并不赞同。
我出去玩的时候,以为我爸爸不介意我什么时候回家。但是当我回来太晚的话,第二天就会受到无声的谴责。

因此当父母受到“宽容育儿”倡导的影响,试图在演超越他们的真实态度下扮演一个善意接受的角色时,他们严重的损害了孩子的关系,同时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父母需要了解的是他们最好不要在违背自己真实状态的基础上,试图扩大他们的接受区域,当父母感到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时,最好不要假装接受

(二)分离接受

你可以接受一个孩子,但不接受其行为?作者认为这是另一个具有欺骗性有害的理念。有的父母理解为,他们可以控制、限制或否定孩子的行为,只要以某种聪明的方式进行,使孩子认为你不是在否定他这个人,而是否定他的行为。你如何能在接受你孩子的同时,却对他的言行产生独立二相反的感受?这两者根本分不开,孩子也不会把他们分开。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否被接受,取决于他有多少行为不被接受。

当你告诉一个孩子,“我接受你,但是你要停止这种行为”,你很可能一点也无法改变他对你行使权力的反应。强制了就是强制,不管包着什么样的外衣。孩子讨厌被父母否定、限制或禁止,不论这种权力的行使伴随着怎样的解释。

想起昨晚的一件事。昨晚我辅导他写作文时,发现文具没准备好,我之前都提醒了他了。就很严肃地批评他怎么又没准备好,孩子虽然不高兴,但也去拿了文具。这时好像觉得自己有些严厉了,为了让自己舒服点,我又跟他和颜悦色地解释了“为什么要提前准备好文具”,还举例子延伸开说。这时,我发现儿子隐忍着越来越生气,我还莫名其妙。等他脾气爆发,我更是火冒三丈,我觉得我是好好在说话,小屁孩为啥还生气?他生气还不说原因,我生气地离开几分钟,回来后问他是什么事让你这么生气?他说本来是要写作文,我文具都拿来了,你还说那么多干嘛?

汗!在那一刻,虽然对他的行为不接受,我为了让自己觉得是个“好父母”,还是努力地去表达接受他这个人。孩子接受到的是——你已经批评我了,我也按你说的做了,为什么还要一个劲给我解释为什么要批评我。孩子没有从我的解释中感受到我想努力表达的对他的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真实做自己,孩子也感受不到真诚和肯定。(当然,选择的时机也不对。)

尽管孩子无疑更喜欢被接受,但是当父母发出明确而诚实的符合真实情感的信息时,他们也能富有建设性的处理父母的不接受感,这样不仅能使孩子更加容易应对,而且还能帮助孩子将自己的父母是视做一个真诚的人,富有人性的、他希望与之建立关系的人。

(三)父母需要保持一致性

传统观念来说,父母们应当在任何时候都彼此支持,以便使孩子们相信,父亲和母亲对特定行为有着相同的感受。先不谈这个策略有多么的不公,公平,两个人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孩子,他还常常导致父母中的一人扮演一个不真实的角色。

如果父母试图保持一致性也不会是真实的。同时父母之间也无需建立统一战线。

比如对于饮食问题。我会反对孩子吃不健康食品,尤其是饮料和冰淇淋。这点上和孩子爸爸的接受度不一样,比如他认为一周吃1~2次冰淇淋没问题,我是恨不得孩子一次都不吃。其实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我之前是希望爸爸跟我保持一致,严防死守。但是,我强制爸爸跟我一致时,一是爸爸并不是很乐意,二是孩子能看出来爸爸其实是可以允许的。这是他可以分辨出来的,也知道爸爸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孩子不知道呢?他会觉得爸爸的行为和真实想法不一致,产生困惑。大家都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 给孩子造成的潜在影响是孩子会形成非黑即白的信念,在与其他孩子相处时,对于别人跟自己的接受度不一致时,会表示出排斥和抗拒,而不是尊重和包容。面对这种不一致,最佳做法是允许大家有不同的接纳区,让孩子看到不一致,同时可以一起商量决定一周可以吃几次冰淇淋。

三、问题归属

谁该为问题负责?问题归属原则是PPT模型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有如此众多的父母都落入了一个陷阱,本来应归属孩子的问题,父母最终承担了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我们无需为孩子的一些问题负责。我们无需去解决每个人的问题。当父母了解了问题归属研究后,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

回忆一下孩子不被接受的行为,因为它们影响了父母满足自己需求的权利。看看以下的案例:
1.父母赶时间时,孩子却磨磨蹭蹭;
2.孩子没按时回家吃饭,却忘记打电话,
3.孩子,在家把音乐声音开得太大,以至于他的父母连彼此的说话声都听不到。

这是谁的问题,应该谁负责?就像那句话“谁痛苦谁改变”。这些行为影响了父母的需求,所以是父母的问题,并且父母有权试着改变那个引起问题的行为。

再看下面案例:
1.孩子被一个朋友拒绝;
2.孩子发现作业太难;
3.孩子对老师感到气愤;
这些是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历的问题,是独立于父母的生活之外的。孩子应当为这个问题负责。

简言之:谁有情绪,谁有需求,谁认为别人有问题——那这个问题就是谁的,他需要来负责解决。

PET让孩子自己为自己问题负责,简而言之,包括以下元素:

1.所有孩子在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问题。
2.孩子在为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方面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未经利用的潜力。
3.如果父母送上自己预先做好的解决方案,孩子就会一直依赖父母,无法培养自己解决问题能力。
4.当父母接受或负责孩子的问题,并为寻找良好解决方案而承担全部责任时,它不仅会成为一个可怕的负担,而且还会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人有无穷的智慧,在任何时候为其他人的问题都找到良好方案。
5.家长接受自己无需为孩子问题负责是,他就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可以作为一个促进者、催化剂或帮助媒介,帮助孩子自己寻找问题解决方法。
6.某些问题上,孩子确实需要帮助。但矛盾的是,从长期有效看,最有效的一类帮助就是不提供帮助。确切说,这种帮助是吧寻求解决的责任留给孩子。即倾听技巧。(与《不管教的勇气》有异曲同工之意)


一行精华&一行评论:

1.在孩子面前真实做自己,不要假装,这样不仅自己憋着火,孩子也感受得到,得不偿失。所谓的“宽容,从不命令孩子,跟孩子做朋友”,是我一直以来理解的误区,因为很多都是假装的,压抑着的。对于孩子,家长有一份教育引导之责,不可能完全朋友对待。之前就是没给孩子设定规则,没得原则。

2.对待孩子的问题,父母无须统一战线,各自真实表达就好。实在在意的问题,父母双方讨论决定。比如“虽然我与你妈妈意见不一致,但我要支持妈妈的意见,按妈妈的要求来!”

3.清楚地认识到问题归属的原则。谁有情绪,谁有需求,谁认为别人有问题,那就是谁的问题。

4.谁的问题谁负责。最有效的一类帮助就是不提供帮助,用好倾听技巧就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效能手册P.E.T.之一——行动视窗与问题归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rl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