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读书心理
这 12 大思维错误,你犯过几个?——《清醒思考的艺术》

这 12 大思维错误,你犯过几个?——《清醒思考的艺术》

作者: KieranZhan | 来源:发表于2016-12-16 19:04 被阅读0次

    思维错误、认知陷阱就像是伴生于人类,细追究起来无处不在,不经意之时又无迹可寻。

    在你我周围的认知环境中,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并非真实,很大程度上都是谬误,只是有时候不容易区分,或者是虽然容易区分,我们也总会含糊其辞、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而不是认真地展开一场辩论。

    其实,这多少与我们的中国式教育有关。回顾小学、中学、高中,乃至是大学,我们从未接受过批判思考类的课程。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具备批判思考的能力,也不清楚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了。

    本书作者罗尔夫 · 多贝里,圣加仑大学经济学博士,益得书摘创始人,撰有《清醒思考的艺术》和《明智思考的艺术》。

    《清醒思考的艺术》

    关于此书,与我之前读过《做出好决定》类型大致相同。本书讲述了更为全面的思维偏误(但条幅过短、不够深入),每个思维偏误除了穿插一个小故事之外,还搭配了风格独特的插图,读起来十分轻松有趣,很适合作为逻辑思维入门书籍来阅读。

    此外,如果你想更为系统地了解有关决策和思维谬误方面的知识,这两本书都将会是你的最佳入门之选,它可以为你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思维错误清单,即使你在做重大决定之时也能够帮上你一把。

    1 幸存偏误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分高估一件事情成功概率的经历?

    你身边的朋友流传着某位前辈的创业成功故事,这位前辈创业过程几经一波三折,现在年收上百万。听者众人羡煞眼球。在这位创业前辈和周围人的鼓励下,你也开始创业了。最后结果如何呢?由于自身创业经验不足,出现诸多管理及利益问题,导致团队内部勾心斗角,最终不欢而散。

    这就是幸存偏误,它会让你只关注成功,甚至是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自然地你就忽略了失败的大部分。

    如何克服幸存偏误呢?
    你需要大胆假设,收集更多证据,寻找多种可能的因素,而不是依据表面信息下手。
    其次,请尽可能扩展自己的经历见识。多阅读、多旅行,了解更多元的文化。
    只有你的阅历越丰富,你对风险和概率的感知也就可能越精确。

    2 即时满足偏误

    作为人类,我们趋向于享受即时的快乐,避免即时的代价。如果感觉很好,我们就想立即享受;如果感到痛苦,我们就想延迟它。

    生活中鼓励我们先享受后付出的活动更是喜闻乐见。为什么我们会很不想减肥、戒烟以及偿还信用卡呢?因为不这么做的话会带来即时的快乐,却把代价延迟到不可知的未来。

    如果你想抵挡立即享乐所带来的诱惑,你可以为自己设立一个长期的目标,并经常检查这个目标。其次,对于重要的决定,一定要仔细考虑对未来会产生的代价及影响。当你忍不住诱惑的时候,想想看多年以后你一无所有的感觉,相信你就知道当下该如何选择了。

    3 过度自信效应

    我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自己的学识和预测能力,而且高估得厉害。

    对于这一点可以说是毫不夸张,每个人身上几乎无一例外,而且这种过度自信是多方面的。这通常表现在:我认为自己比其他人要有能力的多;我可以超常完成本周计划;我毕业可以月薪上万等等。

    过度自信一定是坏的吗?毫无根据的自信只会给你带来麻烦,这需要你对事物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如果你想避免过度自信,请你对所有观点保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观点是由所谓的专家们做出的(专家也会出错)。此外,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更现实地做出判断。

    4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的表现就是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

    从众心理在我们整个社会文化里皆都有之。其实,早在上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存在了,我们过去的进化过程也证明了这一行为是生存良策。

    你可以假设一下,回到 5 万年前,你和朋友外出狩猎,这时朋友不知为何全跑了,你还会想朋友看到的是一只狮子还是没有危险的动物吗?一定不会,你会跟在你的朋友身后奔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等你身处安全时,你可以事后再反思。如果谁不这么做,谁就会从基因池里消失。

    除了进化基因之外,从众心理还有可以派上用场的地方。比如你要去某个陌生学校参加考试,但你不知道考场在哪儿。这样,你只要跟着那些看上去像是参加考试的人后面往前走就行了。

    5 纠缠于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时会经常用到,它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举例来说,如果你预定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不能收回,电影票的价钱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上面提到的看电影的例子。如果你后悔买票了,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为了这部电影你付了多少钱。付钱发觉电影不好看,你完全可以退场腾出时间去做别的有意义的事情来降低机会成本,但如果选择看电影你还要继续受罪且浪费时间。

    要避免沉没成本,我们就应该把眼光放在未来,而不是过去,沉没成本应该被理性的人忽略。还有,要勇于承认错误,有时候你并不需要总是保持一致(人们害怕矛盾,总想努力表现得坚韧,因为中断一个决定就意味着:承认从前的想法与今天的不同)。

    6 互惠偏误

    互惠是风险管理,没有互惠,人类——还有无数种动物——早就灭绝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在火车站、汽车站取票候车的经历。你可能会经常遇到那些主动帮你的“好心人”。

    常见情景:我帮你取票、我告诉你想去的地方在哪里。假设你同意了对方的帮忙,等你取完票之后,TA 们就会主动上来与你搭话,要求你捐赠。这样做很多时候都会成功。因为你不想忍受亏欠,别人帮你了,我得还回去,况且我还帮助了 TA 们维持生活,这样你的捐赠行为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互惠偏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常见,那我们应不应该受互惠偏误的影响?我认为要分情况。有时候,主动帮忙会是一种好的品质,甚至你想象不到以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一切的前提条件都是值得你这样去做。

    反过来讲,有些互惠偏误的情景,你最好拒绝他们。比如,公众场合有人主动跟你搭讪,承诺给你带来某种好处,相信现在你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你只要记住一条,天下没有掉馅饼的好事就可以了。

    7 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是个人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人们偏好支持自己原立场、观点),而忽略掉那些不利的新信息,以支持自己原有想法的片面诠释。

    投资大师巴菲特说过:人们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所以,很可能巴菲特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强迫自己换位思考,事业才能如此成功。

    因此,想要克服确认偏误,就要有意识地寻找反驳证据。甚至是当有与你之前理论相矛盾的情况时,也一定不要轻信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记录你的矛盾,然后积极地寻找矛盾的原因。

    8 后视偏误

    很多人在事发之后会觉得某些事情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事实上事先他们并不能确定。事情发生以后,他们就突然变得好像掌握了真理的样子。这就是后视偏误,也是我们所说的事后诸葛亮。

    这好像看起来没有什么大碍,但问题就在于这种反应其实相当于放弃了向过去学习的机会。他会让人感觉自己很会预测,然后这种自信会延续在新的决策之中,那事实上这很可能是我们第一条说的过度自信,反而容易做愚蠢的决定。

    克服办法就是假如你觉得自己判断很厉害,那么要假设如果事情不是这样的结果,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这种练习会有助于你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决策能力。

    9 权威偏误

    权威偏误指的是将权威说的当成正确,虽然专家甲是领域乙的权威,但不代表他说的就是正确,正确与否应该是建立于理据是否充分结果是否如此,尤其是对于专家彼此争辩中的、尚未取得共识的议题。

    关于诉诸权威偏误,这让我想起了 10 月份去某三甲医院诊断脱发的经历。当时,医生确认我是脑溢性脱发,于是很自然的给我开了一份药单,价格看起来也并不便宜。由于当时无法接受自己脑溢性脱发的诊断结果,我决定开始寻找另一种导致我脱发的可能性。

    于是我先从家人有无遗传因素开始,再到从脱发阶段到现在有可能的原因,以及是否可以使用另一种治疗方法缓解我脱发的问题。最终,我决定放弃专家开的药单,想试验一番我的结论,并想从中观察探索有价值的依据。现在一个月过去了,猜猜看怎么样?脱发明显得到了大幅的改善。

    10 对比效应

    对比效应,指的是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书中列举了买衣服听差价、购买汽车真皮车座、衣服打折等例子,都是受到了对比效应的影响。

    书中结尾的一个例子非常有趣,作者是这样说的:假如你是位女士,想找一个男人,你千万不要让你模特儿等级的朋友陪你一起出去。男人会因此发觉不到你的真实魅力。你独自去最好。当然,更好的方法是:你带上两个比你难看的朋友去参加舞会(大笑)。

    11 现成偏误

    现成偏误指的是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些例子多是最近发生的、较为生动的事情。

    比如丢失儿童被媒体大肆报道的时候,一般人就会有一种错觉说这件事情发生的很频繁(这种类似的事情家人打电话说的比较多)。但是,如果尊重统计数据则会跟我们的直觉相反。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飞机出事率很低,还是有人会认为飞机不安全呢?因为飞机一出事就会上新闻头条,这些内容反而会更容易让人们记住。

    炸弹袭击比我们认为的少得多,抑郁症则要常见的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大脑更容易记住那些壮观、华丽或大声的东西。如果有某种东西重复出现,我们的大脑就会很容易重新提取它,虽然它不一定是真的。

    12 熟悉度偏误

    沃伦巴菲特是投资天才,他的信条就是“投资你熟知的领域”。他是熟悉度偏见的受益人。但是同时,他也错过了苹果、亚马逊、ebay、netflix和谷歌。

    在生活中熟悉度偏见的行为更是常见,比如你会选择之前买过的品牌(可口可乐、苹果)、选择你经常去的几家餐厅吃饭、或是只跟你熟悉的几位朋友往来。还有,商家也会利用熟悉度偏见这一点来经常性地打广告,以混个存在感,反正你熟悉它,渐渐你就会依赖它。

    为了克服熟悉度偏见,就需要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地带,去寻找那些陌生的决策方案,或是尝试未尝试过的事物,然后不断地审视它们,以此确保自己的目标没有偏离方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 12 大思维错误,你犯过几个?——《清醒思考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to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