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主要讲述了《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中的5个思维错误,分别是幸存偏误、游泳选手身材错觉、确认偏误、现成偏误和故事偏误。本文继续讲述书中的另外5个思维错误:事后诸葛亮偏误、控制错觉、均值回归、零风险偏误、双曲贴现。
在这个充满了噪音的时代,我们需要一本能帮助清醒思考的书!
1.事后诸葛亮偏误
事后诸葛亮偏误(Hindsight bias)——可称为“我早知道现象”,即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今天,如果我们重读2007年的经济预测,都会惊讶于当时专家们对2008-2010年前景的展望有多么乐观。一年之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了。问到金融危机的起因,还是那些专家们今天给出相同的答案:格林斯潘统治下货币的泛滥、资金放贷的宽松、腐败的信贷评级机构,随意的自有资本规定等。回顾之下,金融危机的发生似乎完全符合逻辑,是不可避免的。
可没有一位经济学家——全世界的经济学家有近百万名——预言到了它的准确发展。
但是,危机发生后,这些专家团体却纷纷跳出来说,一切都有端倪可现。他们集体掉进了事后诸葛亮的陷阱。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诸如“我早知道他们会分手,彼此差异那么大”,“我早预料他会失败,连点小事都做不好”。“她一看就有生儿子的面相”,瞎猜也有50%的概率啊!
我早年考上重点中学时,班主任对后面的学生夸,“我早看出他很有潜力的”。大概她忘记了,我曾被她评价为反应迟钝的事。
图片来自网络事后诸葛亮偏误很危险,它让我们盲目相信自己的预测能力而歪曲事实。不信的话,写下自己的预测吧,有关股市、房价、政治等等。时不时拿出你的记录和实际情况比较,它会让你更有自知之明。
2.控制错觉
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
一位科学家将人们关在一间音响室里,不断提高音量,直到受试者表示拒绝,以此调查人们对噪音的疼痛承受程度。有两间音响室,A音响室和B音响室,它们一模一样,只有一个区别:B音响室的墙上有个红色的紧急按钮。结果呢?B音响室里的人们承受的噪音明显要大得多。可笑的是,那个紧急按钮根本不管用。
错觉本身足够提高人们承受疼痛的极限。
我认识的一个董事长,尽管事务繁多,但他坚持所有文件都要亲自签字,累得半死。其实,他很多细节都不清楚,也不可能完全把控。但签字这个动作让他安心,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中。
我的客户也经常要求我对第二年的产品价格走势做出预测。要知道,价格走势受诸多因素影响,原材料,需求,竞争情况,汇率等都不是我能控制的。我只能说,价格有可能上涨,因为什么原因,但也不排除下跌的可能(又因为什么因素)。说了跟没说一样,让客户求个心安罢了。
历史上,曾国藩写家书除了教育家人外,还借此向朝廷表明心迹,消除怀疑,一切都在老板您的控制中。
职场中人要学学曾国藩,要给上司多请示、多汇报。哪怕TA业务水平不如你,甚至什么都不懂,汇报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请示汇报这个动作会让你的上司感觉很爽,有一种能控制的错觉。
越权比失职严重100倍。越权让上司感到失控,TA迟早会把你干掉。
读书人在职场也别表现得无欲无求,你能力再强也没用。没有追求的人,别人就无法控制你。有能力而不受控制的人很可怕。
管理,简单来说,就是控制。控制按钮必须掌握在老板手里,哪怕只是错觉。
3.均值回归
某著名银行的投资顾问,他发明了一种“雨舞”。每当他在交易所的表现下滑时,他就在卫生间里跳“雨舞”。不管跳舞时他觉得自己有多荒谬,这支舞都是必须跳的:事实证明,他在交易所的表现好转了。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中,一些家长相信“黄金棍下出好人”。孩子成绩不好时,家长就是简单粗暴一顿打。有时,打完后孩子成绩似乎好了一些。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成绩又下降了。家长再打一顿,成绩又上升了。家长因此得出结论,处罚有利于孩子提高成绩。
有些人一感冒就吃药,认为吃药后,症状缓解快,能更快恢复。
将以上三种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其实就是均值回归。投资顾问的表现不用跳“雨舞”也会移向均值。孩子不打下次成绩也可能变好一些。一般感冒不吃药过几天也会好。
老子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图片来自网络)极端的严寒后,接下来的几天气温就极有可能回升——朝着月度均值的方向。每逢酷暑、干旱和雨季时也是这样,气候会围绕一个均值波动。
似乎在简书投稿也有这个规律,我有一篇文章点击率很高后,接下来的文章点击率又会大幅下降,回到均值。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司业务大幅下滑。到2010年,业务又大幅增长。既有市场本身的需求恢复因素,也有我们个人努力的原因。当然,我们是更情愿相信是自己的努力而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市场的均值回归。
当事情处于低谷时,无论我们尝试什么,都可能见效。可别认为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4.零风险偏误
我们常愿意投资过多的钱,就为了彻底消除本来就微乎其微的风险。本来我们可以更好地投资这笔钱,更显著地降低另一种风险。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零风险偏误。
其经典例子是美国1958年颁发的食品法。它禁止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这一全盘禁止(零风险)乍一听很好,但它导致了不致癌但更危险的添加剂的使用。这样做没有意义,因为我们从现代医学之父帕拉塞尔苏斯那里知道了,有毒只是一个剂量问题。最终这个法律无法实施,因为我们不能去除食品里所有的“违禁”分子。假设能够实施,那么这种食品的价格将上涨数百倍。
从总体经济学来看,零风险没有太大的意义,除非后果巨大(比如,当危险病毒从实验室里泄漏出来时)。
现在,化工行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环保压力。很多达不到标准的化工厂被强制性关闭。但绝对的零污染却无法实现,我去德国化工巨头工厂参观时,还是能闻到一些异味,国内的化工厂更不用说了。要100%根除污染,除非把所有化工厂和制造业工厂全部关闭。
每年都有煤窑坍塌,工人死亡,政府也没法强行关闭所有煤窑。
在股市中,零风险更不可能存在。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银行也会提醒你,那也是有风险的。即使你极端厌恶风险,不想做任何投资,只愿存银行定期储蓄。也许,有一天,银行也可能破产。并且,银行的低利率也难以抵挡通货膨胀的风险。
开车,只有当限速到每小时零公里,才能达到零风险。
恋爱、婚姻有伴侣出轨的风险,但因此就不敢去恋爱或结婚,你会失去人生重要的体验。
图片来自网络零风险是一种思维的偏误。我们是如此地害怕风险,却忘了我们可以获得更多。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少有人走的路)
5.双曲贴现
你是愿意一年后得到1000欧元还是在一年零一个月后得到1100欧元呢?如果你像大多数人那样思考,你会选择在13个月后得到1100欧元。这是有意义的,因为其他地方不会有10%的月息。这利息远远弥补了你多等一个月会冒的风险。
第二个问题:你是宁愿今天拿到1000欧元还是一个月后拿到1100欧元呢?如果你像大多数人那样思考,你会决定今天拿到1000欧元。
这令人惊讶。在以上两种情形下你同样都是必须多等一个月,为了多得100欧元。在第一种情形下你会对自己说:我既然已经等了一年,那我也可以再多等一个月。在第二种情形下则不然。
可见,随着时间长度的不同,我们做出的决定是不一致的。科学里称这一现象为双曲贴现。意思是: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
有名的“棉花糖实验”,愿意等上几分钟的孩子会得到第二块。结果,只有极少数孩子愿意等。是否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是他们后来事业是否成功的一个可靠的指标。
双曲贴现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一次又一次发誓要减肥、运动、学习、存钱和早起等都无法坚持,因为运动没有沙发上躺着舒服,学习不如刷手机、上网惬意,存钱剥夺了自由购物的乐趣。而坚持的好处则要长期才能显现,我们往往等不到那一天就放弃了。及时行乐的诱惑是如此之大。
图片来自网络成功人士各有自己的特质,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自律——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及时行乐是个好主意,但好像每天都是末日似的却不明智。
虽然我喜欢旅游,享受在路上的感觉。但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我终归要回归现实生活。
以上10大思维错误,我大都犯过,程度不同而已。书中其它的42种错误,我也犯过不少,诸如:对比效应、沉没成本、损失规避、锚定效应、禀赋效应等,有兴趣的可阅读我的《理性的非理性》文集。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处处在生活如此理性。理性思考是奢侈的。有时候,非理性的决策自有其乐趣,比如,偶尔放纵自己大吃大喝。但在后果影响重大的人生决定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理性地做决定。
《清醒思考的艺术》不仅在金钱投资领域有用,在生意和私人生活中也有诸多益处。它能帮助你及时发现自己的思维错误,避免重大损失。
敬请关注《清醒思考的艺术》姊妹篇:巴菲特采用的思维策略,你学不?——《明智行动的艺术》
网友评论
每个实验都有后续故事,写文章的人为了吸引人只写精彩的,不写全貌。
思维偏误嘛,总会是有得有失。
我就是反应迟钝的人,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