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

作者: 游荔生 | 来源:发表于2025-01-15 09:58 被阅读0次

春秋笔法

日夜悬心忆,知隔几年秋。《春秋》,一部蕴涵着深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天开人文,鲁兴春秋。春秋这部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就是被人们称赞的春秋笔法。我,做新妈祖,写八股诵,四书五经中的《春秋》,当然也学习一点点。俱是海天黄叶信,两逢霜节菊花秋。春秋最大的特点就是每用一个字,都是入木三分,有褒贬含义。

后世很多的人在写作的时候,学习春秋的写作方法,用字用言,字字珠玑。才情光日月,笔力动乾坤。八股文,要求学习春秋笔法。春秋是历史上人文时代的开端,也是儒家文化的先声。《春秋》面对纷绘史实,敢于秉笔直书,所记事件与人物,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中国思想文化的儒家传统是如何来的,不知春秋是无法知后世的。《春秋》,是那个时代的人性历史。

春秋时期,泱泱大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人们开始有了礼,懂得了仁爱,大智大勇的中庸智慧开始浮现。造化有功力,中庸归笔端。《春秋》,完美记载了那个时代的人性的具体表现以及发展历程,朴实典雅,清丽脱俗,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提炼。我学习“春秋笔法”,持之以恒,为新时代的政治服务,主要写阳光的,主旋律的,大多数人喜欢的。

我做新妈祖,服务“台湾统一”,心平气和,全神贯注,用八股诵传递妈祖的声音。天妃投大笔,佳句记湄洲。我写系列妈祖书,代表作乃《八股诵》四卷本,其中有《妈祖传》。我写妈祖,力求集中,突出重点。援笔人皆是,写来当甚强。我学习孔孟的春秋笔法,小心翼翼,只写真实合理的,只写对于主题有用的,只写对于社会和世人有用的。

《春秋》记述史实,暗含褒贬,行文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看法,多用于史书编写。《左传》发微探幽:“《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其行文精炼、严密有力。人物辞令含蓄蕴藉、刚柔并济、绵里藏针,或意在言外,或暗藏玄机,有内涵。

《春秋》,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第一部汉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后来出现对《春秋》进行详细解释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语言精练,遣词有序。文字简质,后人不易理解,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说明,称之为“传”。

学问非今日,唯须积年多。《春秋三传》,古代读书人滚瓜烂熟的必修课。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儒学之“经”。《左传》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将春秋甚至更为久远年代的社会文化与生活形态清晰展示。《左传》借人物之口,引用儒家经典及儒学史书,叙史的同时,解读了经典中的文辞,阐述了儒家治国理念。《左传》,可谓亦经亦史。

公羊传和榖梁传,讲“微言大义”,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和《春秋》有出入。“春秋笔法”主题单一,材料集中,格调阳光,表达纯净,冷静,中庸,实在,厚道,是中国文章的主流笔法。诗情似到湄洲夜,墨色轻含八股秋。我,努力,认真。“天道远,人道迩。”天道飘渺遥远,人事靠自己的自强不息。

相关文章

  •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孔子编纂《春秋》的方法,也是写文章的一种方法。 春秋笔法,可能说起来很复杂,...

  • 20210702

    一、什么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现多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不直接...

  • 魏武故事、春秋笔法以及《惊慌庞麦郎》

    (文/江寒园) 一、什么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以过去编排的一...

  • 闲侃清平调

    有人说春秋笔法,啥意思?意思是文章的内容多是说教讲理。这类文章就是春秋笔法。看武侠书多了,也知道,每个作家的笔法也...

  •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就是:“暗寓褒贬于行文之中”,而不是通过议论性言辞表达出来。 其实,暗寓褒...

  • 春秋笔法

    东鲁孔梅溪 东鲁倒是真有个孔梅溪,即写《桃花扇》 的孔尚任,这样的扇子我们的二哥哥是要叫晴雯撕掉的,不赘。 东鲁孔...

  • 春秋笔法

    自来简书至今,两年有余,耕耘不辍,成文近八百余,光封禁亦二百余,总在纠结,内心苦痛。 曾常闻江湖上有春秋笔法之说,...

  •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日夜悬心忆,知隔几年秋。《春秋》,一部蕴涵着深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天开人文,鲁兴春秋。春秋这部经,对后世...

  •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比如《春秋》里提到“郑伯克段于鄢”,“克”这个字令郑伯一辈子都蒙上了一层灰,因为“克”是针对敌...

  • 春秋笔法

    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后,返回鲁国,此时孔子已68岁高龄。 人近黄昏的孔子,早已远离政坛多年,看透了世间万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秋笔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vwy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