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札记读书方法读书随想
魏武故事、春秋笔法以及《惊慌庞麦郎》

魏武故事、春秋笔法以及《惊慌庞麦郎》

作者: 江寒园 | 来源:发表于2015-01-31 01:01 被阅读1284次

    (文/江寒园)

    一、什么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以过去编排的一篇文章为例:

    《魏武故事》

    1.1)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修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修。子修亡于穰,丁常言:"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

    后太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太祖却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祖曰:"真诀矣。"遂与绝,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

    1.2)《遗令》:

    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

    ……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食物)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做鞋卖钱)也。

    2.1)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①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余人,进屯河内。

    注①魏书曰: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余人。

    2.2)“吾梦中好杀人”

    2.3)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3)三年春,太祖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①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②

    注①魏书曰:诸将皆以为当还自救。太祖曰:“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菑。

    使贼闻我西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能败其本屯,虏不能拔武阳必矣。”遂乃行。

    4)求才三令:

    建安十五年(210年):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易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九年(214年):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观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次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八月。那时三国分立的形势已确立,曹操已于前一年由魏公进爵为魏王。

    令文曰: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疑。

    5)英雄记曰:绍后用遗为扬州刺史,为袁术所败。太祖称“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

    6)魏书曰: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7)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8)魏书载十月乙亥令曰:“夫治世御众,建立辅弼,诫在面从,诗称‘听用我谋,庶无大悔’,斯实君臣恳恳之求也。吾充重任,每惧失中,频年已来,不闻嘉谋,岂吾开延不勤之咎邪?自今以后,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

    8.2)曹瞒传曰: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8.3)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魏氏春秋曰: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9)魏书曰: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馀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与虏对陈,意思安间,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於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於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馀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是以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常以送终之制,袭称之数,繁而无益,俗又过之,故预自制终亡衣服,四箧而已。傅子曰:太祖愍嫁取之奢僭,公女適人,皆以皁帐,从婢不过十人。

    10)《述志令》作于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五十六岁的时候。(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於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

    注:史料大多来自《三国志》(卷一 魏书一 武帝操)。

    本来只是那段时间看《三国志》及相关三国史,颇多感触,尤其是对魏武、昭烈感慨尤深。不觉写下这篇文章。过后才发现,即使是简单的编排了史料,文章依然不自觉表露出了某种倾向,虽然很不明显。

    春秋笔法,大抵如是。

    题外话: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是除了鲁迅的《写在<坟>后面》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外不多的让我十分感动的话。很能明见曹操的心性,推荐阅读全文。

    上文编排的十则史料都不是随随便便放在这里的。

    ——————————————

    二、怎么运用春秋笔法?

    再举个栗子,以最近正火的一篇采访《惊慌庞麦郎》为例

    比如说:

    1.当天凌晨3点,他给记者打电话,说睡不着要聊天,不陪就取消采访。聊到5点,他想挂了,因为「我要看电视了,《西游记》要放了」。

    2.他的头发板结油腻,弓着身子站在上海普陀区的街道十字路口,羞涩得似乎想把自己藏起来,抠着手说,「去我酒店吧先。」

    3.房费每天158元,位于转角,不足10平方米,没窗,大白天也得开灯。床脚的被单上,沾着已经硬掉的、透明的皮屑、指甲、碎头发和花生皮。

    4.他把身体不好归咎于政府,2012年,他在QQ空间写道,「中国政府荼毒人心,手段残忍毒辣,毫无人性,从2008年至今本人一直在药物中痛苦挣扎」。

    5.偶然发现华数注册名称为「传媒文化公司」而非唱片公司,庞明涛彻底怒了,「我又被骗了!简直个骗子!明明是文化公司怎么可能给我出专辑?」

    公开叙事是指叙事者的身份是公开的,它提醒着读者,是叙述主体在进行讲述;隐蔽叙事则意味着用“事实”说话,叙事者是隐藏在“事实”的背后进行讲述。二者的差别在文本层次上体现为是主观发言还是用事实说话。最强烈的公开叙事表现为议论,最强烈的隐蔽叙事表现为描写,介于中间的是叙述。在这三种语言表达方式里,叙述在公文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议论,再次是描写。在公文叙述中,如果时不时跳出一个叙述者来主观发言,显然是一件滑稽的事情。为了既能保持公文庄重平实的文体风格,又能体现发文机关鲜明的态度,在隐蔽叙事的文本形式下发出公开叙事的声音,运用“春秋笔法”是最好的解决途径。(节选自维基百科)

    隐藏叙事主要通过“春秋笔法”来实现。怎么实现呢?少用或不用形容词,尽量少的出现诸如“我认为…我觉得”这类语言结构。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通过描写部分客观事实——很可能只是人物的某一面,或者事实的某一部分——不露声色的表明自己的立场,字里行间诱导读者自己得出结论。

    记者很高明,只是描述一部分庞麦郎,哦不,庞明涛(这里使用本名隐含着对出身陕西汉中的乡下人不露痕迹的蔑视)的一部分事实就轻松地让读者站到了他的对立面。但是记者写的实在是太犀利了,被大多数人都看出来了,甚至能知道一部分原因——你要是凌晨三点打电话让我陪聊还摔我笔记本,我不这么损才怪呢!

    春秋笔法。字里行间,以笔杀人。

    很高明的一种叙事方式。

    常为新闻报道记者所采用。以下附个链接:

    谈《南方周末》的“春秋笔法”

    版权声明:作者江寒园,本作品版权受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2749495fd5af:那篇文章的确不够客观,可作者也只是对自己看到的'事实'加以挑选的描述罢了,她并不想深剖此人可怜之处,也不想悲天悯人,姿态看似客观,实质上不仅使的庞xx形象受损,也让大量如庞一般从村镇走向城市的年轻人感觉到被冒犯。至于庞到底是怎样的人 既无定论,也不会有人在乎吧。就是快消时代的产物。不过很喜欢你的描述角度和名词解释,涨姿势了
      • 木染:写作很难不注入作者的意识。客观与非客观之间的界限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同的。看官们看看就好,毕竟所以人都是消费者和被消费者。
      • 江寒园:我不是庞麦郎的粉丝,更无意为他辩护。要不是因为要写这篇文章,我本来也没太关注他。写这么多只是想为旁观者多提供一种视角——世界是多维的。假如评论人有人过多的批判作者,圣母心同情庞麦郎,我大概也是要写两句的。非常感谢您的质疑和讨论。
      • 江寒园:至于这篇文章怎么就是春秋笔法了,你好好看看,从头看到尾。你能发现一些好一点的客观描述吗?不是皮屑、指甲就是碎头发和花生皮。我是不了解庞麦郎,可记者和他仅仅相处几天就足够了解?作者知道来自农村的他内心的挣扎和孤独吗?作者到底能不能理解他心里的难过和质疑?而至于她取得庞麦郎信任和他倾心交谈后,她把他QQ空间里的无知吐槽就这么写进文章里了“中国政府荼毒人心,手段残忍毒辣,毫无人性……”实在是诛心之论。
        关于他对这个世界的种种无知、幼稚、愤青、脏乱差。请你读一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第一句话: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 江寒园:3.至于春秋笔法我是怎么看出来的?
        我当然不认识庞麦郎,我也不需要认识。你认为就一定要非常了解这个人才能看出别人写他的文章是不是“春秋笔法”?我文末附的链接你看了吗?照你这么看,那这个作者根本不可能看出那些《南方周末》的文章属于春秋笔法,因为文章报道过的人他根本不了解啊,还瞎写什么!真是!
        另外好多人都说《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笔法,他们根本不认识左思明,更不认识什么郑庄公、武姜和共叔段。他们这不是胡说吗?真是!
      • 江寒园:要是说开去,又能写成一篇文章了。
        1.你既然这么说,也一定认为,一个十恶不赦的、舆论滔滔的人可以直接被法律以死罪论处。而且他根本没有权利得到律师的辩护。你也一定会疑惑,为什么那些罪大恶极的人还可以找来律师为他们辩护?那些律师真是该死,站在了坏人的那一边。
        2.“…一个有着人性光辉的挣扎在善与恶边缘的人”
        人性光辉到不一定,可是挣扎绝对有!一个人是绝对的恶吗?他内心肯定有过挣扎,一开始也许只是一点恶,后来内心的恶越来越大脱笼而出他自己已经骑虎难下。
        你说你看不懂古文,那我解释给你听。曹操是本来野心就这么大,想当皇帝吗?
        他开始说“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后来“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再后来“……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一开始他得罪宦官,只是想单纯的读书打猎二十年以后再出山,后来被征作征西将军,死后期望可以此官职为墓志铭也就够了;后来自成气候,他又怕“兵多意胜”,不停地销兵,控制在3000多人。
        欲望也罢、恶也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是逼不得已客观因素比如曹操不愿“慕虚名而处实祸”,有的是自己内心欲望作祟。
      • bf41f63de069:古文示例讲解,本人对文言文毫无研究,这里只说《惊慌庞麦郎》。

        字里行间,以笔杀人。 这话严重大了去了。如果你去采访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你怎么朴实全面的写出来,都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是不是春秋笔法反而给他写成一个有着人性光辉的挣扎在善与恶边缘的人才是公正?
        如果庞麦郎就是笔下这个社会边缘的畸形人,请问你又怎么能确定这文章是春秋笔法呢?

        我认为下结论说别人”春秋笔法“的唯一前提,就是你已经熟知了具体事实。比如,你是庞麦郎的朋友,你对这人一清二楚,文章中看似事实实则中伤别人的地方你才能站出来说,“这是春秋笔法”。但我丝毫不认为你对庞麦郎了解一星半点儿,记者手中有长达十小时以上的录音,并有连续长期的近身交流,从事实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作者离真理的身位比你近了几条街,所以你单从“写作技巧”出发对别人的批评,我只能认为是一种先入为主了“庞麦郎不是这种人”,而后下的结论。我不赞同。

      本文标题:魏武故事、春秋笔法以及《惊慌庞麦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ml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