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自己为自己撰写墓志铭的,一类是才华横溢,个性分明的人,例如莎士比亚、普希金,一类将自己一生的感悟写成墓志铭。阎锡山就属于后者。我们看看阎锡山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从中能悟出什么道理。
阎锡山病重时,给其亲属留下了六条遗嘱,其中第六条:墓碑刻他的日记第一百段及第一百二十八段。
阎锡山去世后,夫人徐竹青遵嘱将他的日记打开,找到了第100段和第128段,只见上面分别写着:
义以为之,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为做事之顺道。多少好事,因礼不周,言不逊,信不孚,致生障碍者,比比皆是。
突如其来之事,必有隐情,惟隐情审真不易,审不真必吃其亏。但此等隐情,不会是道理,一定是利害,应根据对方的利害,就现求隐,即可判之。
前一段”义以为之,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为做事之顺道。多少好事,因礼不周,言不逊,信不孚,致生障碍者,比比皆是“,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表现了阎锡山坚守了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这句话是阎锡山为人的原则,主观上是阎锡山遵循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按照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原则,主政期间积极建设山西,努力造福乡里。晚年跟随蒋介石退到台湾以后,从事著述。
后一段“突如其来之事,必有隐情,惟隐情审真不易,审不真必吃其亏。但此等隐情,不会是道理,一定是利害,应根据对方的利害,就现求隐,即可判之”,这句话就应该是阎锡山行事的原则了。阎锡山在战乱年代,周旋于多方势力之间,长时间主政山西而不倒,且奉行保境安民政策而有所建树, 与其灵活处事有关系。阎锡山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每有“突如其来之事”,必审视、权衡利害关系,而不是遵循固有的道理、道德。
阎锡山虽是一方军阀,少年辍学,却推崇儒学,奉行保境安民策略。主政山西期间推行水利、蚕桑、植树与禁烟、天足、剪发等政策,山西一度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的局面。
阎锡山既加入过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会见并参与制订了中国同盟会的“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又拥护过袁世凯称帝;既拥护蒋介石,又在国共合作时期联合抗日,使山西成为全国实现国共合作、坚持抗战的模范地区。也大肆逮捕和杀害过进步人士。阎锡山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威胁到他的利益,威胁到他山西的地盘了,他就要权衡利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