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目送》
很多人认识龙应台,是从《目送》开始的,龙应台那种细腻的文笔很容易打动人心,我也是一口气买了《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这些柔软的文字,一次次带给我心灵的触动。文字中有深沉的悲痛如父亲的逝世,有绵延的无奈如母亲的苍老,有深切的不舍如儿子的离开,有温柔的片刻如朋友的牵挂,有人生不可摆脱的失败和脆弱,也有必然的失落和放手,作者透过生命中的一桩桩小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其实,仅仅读《目送》的人,不会对龙应台本人有全面的了解。这样细腻的满怀女儿情的文字,出自一个“女强人”之手。龙应台是典型的具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难得的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学者,曾留学美国,旅居欧洲13年,在香港工作9年,所以能以世界的眼光看问题,她还曾经任 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社评类文集《野火集》针砭时弊,其文风之犀利,见解之独特,很多男人望尘莫及,被誉为点燃台湾社会问题的一把烈火。初读《野火集》,我以为龙应台是男人。后来读《目送》,才知道她是一位为孩子的成长烦恼的妈妈,一位为父母的老去忧伤的女儿。我惊讶于她文风的转变,后来一想,也许人到了一定的境界,文字使用起来游刃有余,不会被性别特征拘束,比如身为男人,蒋勋的文字就十分细腻。
2009,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同样带着社会批判性,因为政治敏感性,这本书并未在大陆出版,实在遗憾。她的新书《天长地久》一出来,我就立刻买来,听说是写给她妈妈的信,同为女儿,我想知道,从她那样一个见过大世界有大胸怀的人的角度,如何直面母亲的衰老与离世。
其实,读完之后,发现都一样,一样无奈,一样后悔。
因为她的母亲美君,已经衰老到不认识她了。美君曾那样辛苦把她带大,可是在美君清醒的时候,她和所有儿女一样,在忙自己的事业。等美君垂垂老矣,她猛然惊醒,辞去一切职务,陪着老母亲住在山脚下,日日絮叨往事,种菜,晒太阳。可惜,握着她温软的手的人是谁,美君并不知晓。
她写了美君的现在,更多的回忆美君的过去。那个特殊年代,和美君一样失去故乡的人,他们是“被历史碾碎了身心”的一代,用八个字形容他们,就是“万里江山 满目烟尘”,可是透过满目烟尘,他们频频回望,隔着山川湖海的故乡。
这样特殊的环境下,美君这个弱女子,从浙江的小村子来到陌生的台湾渔村,用瘦弱的臂膀,怀着惊恐不安的心情,将5个子女养育成人。她写到,美君固执地要女儿读书,为了让女儿过“和自己不同的生活”。难道她不知道,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儿,只会离她这个什么都不懂的渔妇越来越远吗?她懂,作为母亲,她承受了。果然,她离开祖国,在国外那么多年,是母亲用一生的汗水与泪水,送女儿远离自己啊!
(龙应台)
写到“女朋友”,她与女朋友看星星、逛街、看电影、听音乐、可是不会和母亲一起做这些事。“一旦是母亲,你就被抛入‘母亲’这个格子里,定格为我人生的后盾。因为我的眼睛长在前面,就注定了永远看不到后面的你。”可是,每一个母亲,都选择站在女儿身后,注定,无法并肩而行。
作者说到不安,给母亲最好的房子、雇保姆、买最好的吃食,为何,还是会不安呢?难道身为子女,这些就够了吗?
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在假装正常过日子的中年儿女其实都知道,我们所给的这一切,恰恰是你们最不在乎的,而你们真正在乎和渴望的,却又是我们最难给出的。我们有千万个原因蹉跎,我们有千万个理由不给,一直到你们突然转身,无语离去,我们就带着那不知怎么诉说的心灵深处的悔歉和疼痛,默默走向自己的最后。
这一段,直戳泪点。
不要骗自己了,此生唯一能给的,真的,只要陪伴。而且,就在当下。以为,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此不等候。
这句话是真理,可是很多人必须要走到一定的年龄,才能读懂。可是懂了,怕也晚了,我以前不懂,因为失去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前几天,奶奶过世了,我才真的明白,什么叫做“生命从此不等候”。
如果说《目送》让你读懂和下一代的关系,那么《天长地久》,一定会让你读懂和上一代的关系。每一个为人子女的,都应该读一读《天长地久》,从中读懂人生的某一片段,足矣。
文/小田不拦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