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上浏览某篇文章时看到一个TED演讲的照片,上面的人很眼熟,于是搜出来看了一遍,看的时候完全想不起自己曾经看到过同样的内容,但是主讲者的脸、讲话的样子却越看越眼熟。翻了下之前自己大半年前写过的日志,在其中一篇的封面上找到了同一个身影,原来同一个演讲者的同一篇内容,去年五月份我看了至少三遍。当时觉得真有道理啊,然后,一年不到的现在,除了还隐约记得“我一定曾经见过这个人”之外,再也想不起其它的东西。
这篇演讲,是Robert Waldinger的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2015年12月发布在TED上。
演讲的内容基于哈佛大学所做的一项长达75年的、有724个调查对象的研究,对象的来源为两组人,一组是1938年时哈佛大二的学生,另一组是30年代当时波士顿贫民窟里面的问题孩子。
75年的研究得到的最明确的结论是: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就这样。
这篇演讲中关于人际关系有三个结论:
1. 社会关系对我们是有益的,而孤独寂寞有害健康。研究发现,那些跟家庭成员更亲近的人,更爱与朋友、与邻居交往的人,会比那些不善交际、离群索居的人,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孤独寂寞有害健康。那些“被孤立”的人,跟不孤单的人相比,往往更加不快乐,等他们人到中年时,健康状况下降更快,大脑功能下降得更快,也没那么长寿。
2. 重要的不是朋友的数量或者是否结婚,而是这段关系的质量。即便你身在人群中,甚至已经结婚了,你还是可能感到孤独。整天吵吵闹闹,对健康是有害的。比如成天吵架、没有爱的婚姻, 对健康的影响或许比离婚还大。 而关系和睦融洽则对我们的健康有益。50岁时对婚姻关系最满意的伴侣,80岁时最健康。
3. 好的关系不止可以保护健康,而且可以保护大脑。研究发现,如果在80多岁时,你的婚姻生活还温暖和睦,你对自己的另一半依然信任有加, 知道对方在关键时刻能指望得上,那么你的记忆力都不容易衰退。 而反过来,那些觉得无法信任 自己的另一半的人,记忆力会更早表现出衰退。 幸福的婚姻并不意味着从不拌嘴。有些夫妻八九十岁了还天天斗嘴,但只要他们坚信在关键时刻对方能靠得住,那这些争吵顶多只是生活的调味剂。
在长达75年的研究中,那些最享受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动用玩伴来替代工作伙伴的人。研究一次次地证明:日子过得最好的, 是那些主动与人(与家人、朋友或者邻居)交往的人。
2
这个春节进了三次电影院,第一次带婆婆去看《奇迹男孩》,第三次带我妈去看《捉妖记2》,两次都选的所谓适合全家看的电影。看完才发现,所谓的适合全家看,其实真正的意思是适合带孩子看。适合老人看的,可能是《芳华》那样特地说了适合“带父母去看”的电影。可是他们那个年代的电影就真的适合他们去看吗?我还记得很多年前有一次跟爸爸推荐《平凡的世界》那本书,他说:我从这个年代走过来,自己全都经历过了,怎么还会想再看一遍呢。
先生去电影院的取票机上打印电影票时,我妈说:我自己来的话,连买电影票都不会了呀。
看完电影去停车场取车时,一路的标贴都在提醒:请提前扫码付款,出口处没有收费员。先生操作扫码的时候,我妈在感叹:以后50岁以上,能进停车场都自己出不去了呀。
我的父母并不生活在我的身边,距离虽然在交通更方便之后觉得更近了一些,但是也并没有那么近。不在身边就是不在身边。
以前的日子仿佛一成不变,但是自从几年前有天先生将他换下来的智能手机送给我妈、一步一步教她如何操作之后,我开始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老去。去年初的时候,妈妈对于我给我爸办信用卡附属卡还极力反对,几个月后,她自己也学会了微信支付。
我有时会担心,世界变化这么快,不知道过几年的时候我会怎么样。而这种担心在父母的身上则更为明显。这么多年以来他们一直是家庭的中坚力量,却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可能出门打不到车,去医院挂不到号、只能排最长的队,买不到火车票叫不了外卖,最后成为无法自理的人——以及最害怕的是,成为一个没有用的人。
我是在和公婆同住之后,才明白:共同语言是共处出来的,生活在一起,一点一滴,若不是你被他们同化,便是他们向你靠近。然后深深明白,我曾为我的父母做过的东西太少。
3
很久很久以前,暑假实习的时候,一群同事在一起聊天。说到某个话题时,一个上海男生说:我以后是一定要跟我父母同住的,因为我要照顾他们。
当时大家一起嘲笑了他一通。他还没结婚,本来就跟父母住在一起:谁照顾谁还不一定呢!
而现在我才知道,他是对的。
可是我已不知道,将来我应该怎么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