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华回忆
——谨以此文致敬我的父
我曾无数次站在小镇废弃的铁轨的一端向远处凝望。回忆从落日的余晖里慢慢烘托出来,那是有关父亲、读书和文字的回忆。
幼年的我尚不足五岁,没有上幼儿园。家就在火车站附近的街道上居住。整日在狭窄的街巷里跟着年岁相仿的街坊孩童玩耍疯跑,等待在工厂上班的父母回家。有一个傍晚,爸爸闲暇下来牵着我的手,沿着长长的铁轨一边走,一边教我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血似的夕阳安静地悬挂在铁轨的尽头,洒下金色的余晖。爸爸摸着我的头,说:“以后你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
这是我学会的第一首诗。那时我还不知道“学习”为何物,但是我知道“读书”是什么。在我家里有一只美丽的竹书架(后来在台湾作家三毛作品中读到她有一只同款),在最底下一层,放着我钟爱的《小朋友》期刊。不知道多少个宁静的午后,在妈妈吟读的书中故事、儿歌中安然入睡。这本书可真是神奇:里面的小狗小猫都会说话;里面的花草树木也摇曳多姿;书里的小朋友可以坐着月亮船,打捞银河里的星星;书里还有当时我们这座小镇还不曾有的彩虹路、香草冰激凌……总之,书中的一切都对我充满了诱惑。每个月最盼望的就是邮递员叔叔把新的期刊送来给我,然后在日复一日的绚烂多彩里期待下一本。直到有一段时间家里出现变故,家中无法再为我订期刊,我还哭闹了一阵。后来爸爸有一次出差去上海,风尘仆仆的带回来一套两盒《幼儿配乐故事》卡式磁带并配有图书。于是我认识了善良纯洁的白血公主,见识了神奇美丽的七色花,还有除暴安良的神笔马良。他们被我反反复复的听,反反复复地看,从无厌倦。
有一天,爸爸说我该上学了,于是我背起妈妈缝的布书包走进了小学。进入小学的我对语文情有独钟,尤其喜欢作文。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头疼的昨业,于我却是如鱼得水。连老师都惊诧我编故事的本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那时我自己做主买的第一套书是整套的《三毛作品集》,三毛的作品对我影响很大,第一次,我觉得文字是如此别致的优美。也因为偷偷练习三毛的斜体字被老师训斥过。爸爸看了对我说:“再看这样的书,是毕不了业的。”他并没有凶我。只是督促我多照顾学业。后来,他给我买了一本《红楼梦》,这是另一个世界。可是我没有三毛的灵气,看到宝玉出家时并没有太多感想。只是唏嘘林妹妹不能和宝哥哥成就木石前盟,都是宝姐姐从中作梗。当我对爸爸大谈特谈对《红楼梦》的理解时,爸爸还笑我没有看透呢。
无数的年少轻狂都是用来回忆的。我从小爱看书,和父亲有很大的关系。除了小时候给我订制的期刊,父亲还给我买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我上学前已经会背诵十几首唐诗了。后来一度也写过几首。才知道诗词不仅仅是押韵那么简单,还有格律要遵守。但是说到底,文字的优美一直深深的吸引着我。后来工作了,我有了更多的财务自由来买书。从世界名著到市井小说,从诗歌散文到传奇典故,我深深地扎进文字世界里。读书舒展我的意念,开拓我的眼界,书写让我释放我的灵魂。虽然我不是纯文字工作者,也不是作家,但是我依然痴迷着。
父亲在渐渐老去,我多希望时间再过得慢一点。让我牵着他的手,扶着他,在落日的余晖里,慢慢的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多想再和他争论一下《红楼梦》里的孰是孰非;我多想再和他讨论一下诗词里到底是意境还是格律更重要一点……
落日的余晖在慢慢散去,我凝望着浸润着父爱和书香的回忆慢慢地浮现出来,变幻成清晰的文字妖娆可见,在斑驳的岁月里逐渐厚重。那是我永远都不能遗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