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心理逻辑——讨好型人格
萨提亚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一书中提到讨好型人格,具有讨讨好型人格的人,称为“讨好者”。
语言:表示同意
“无论你想要什么都没问题。我在这儿就是为了让你开心。 ”
肢体:安抚
“我是无助的”——表现出受害者的姿态。
内心:
“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没有你我已经死了。我没有任何价值。”
讨好者使用讨好、逢迎语气说话,努力取悦对方,表示抱歉或者从不反对,他们会使用所有诸如此类的方式。这是个“什么都说是的人”,用言语表示他不能为自己做任何事,他总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
看看他们经常说的话吧!“都不容易、你喜欢就好,随便吧、不用管我、别伤和气、那好吧、习惯就好……”
总而言之,就是要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委屈自己,悦纳别人,如此行为上才能贴合一个主流并正常的人际行为标准。
在长期这样的要求下,讨好者容易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变得虚伪,所谓心口不一。
但还有后一种人,是真的变成了中国式的老好人。
这种人真的会处处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一切围绕着别人的需求转,一切看别人的眼色行事,特别委屈自己,不敢表达意见,活的特别苦逼。
即把别人的评价看的特别重要,不敢做自己,表达自己,平常容易唯唯诺诺,害怕与人冲突,行为以取悦别人为主。
与他们表面总是在人表现出来的好人形象不同,在私下里,他们其实内心冲突很多。
正是因为解决不了这些内心冲突,他们活的很累,很压抑,很委屈、很抑郁、生命很萎缩,甚至很愤怒。
讨好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低自尊。
有两种类型的父母容易塑造讨好型的孩子。
一类是父母本身就是讨好者人格,自尊和价值感都很低。
他们一方面会不停的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就是要讨好别人获取生存,一方面又言传身教许多讨好的模式。
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自我感觉就低人一等,不自觉的就容易讨好别人。
除非自己发现这种模式的不合理,才会尝试去改变,不然的话,他们就会一直讨好下去,甚至把这种讨好模式传递给后代。
另一类出现讨好型孩子的家庭往往存在着控制欲过强的父母。
在这种家庭里,孩子的一切必须围着父母的需求转,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意见和自我,孩子必须孝顺,一旦孩子做不到这些,这些父母就会通过指责、批评、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渐渐的,孩子内心的声音被完全泯灭,而成为只依赖大人评价的傀儡,孩子变的胆怯畏缩,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觉得自己必须讨好父母,因为只有讨好父母,自己才有好日子过。
当他们长大后,讨好父母的模式就变成了讨好所有外部世界的人的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