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一年

作者: Zenith_Swimmer | 来源:发表于2018-02-03 18:40 被阅读29次

    蒋方舟同学的东京一年,看了大概不到60%的样子。

    中肯的说,喜欢。

    蒋方舟同学愿不愿意,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孩子离开母体以后就不属于母亲了;但我的评价是,符合这个时代的。

    这个时代是,轻度阅读的时代。

    对普遍的大多数来说。

    我想起有人这样评价微博,上面全是观点,所以这个时代也是如此,需要给出观点。

    严歌苓那样的长篇当然很好,给你一段浓稠的回忆,算是对60和70后的一段,挽歌说的太过了,肯定不能用这个词,因为完全也不想和他们一争高下,就算是敬礼吧,但其实,大多数的80后们估计是不买账的,就好像不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发动文革,竟然会发出解放全人类的宏愿,是不是失心疯。

    蒋方舟的文章就符合这个每个章节一分钟读完时代。

    不超过6分钟。

    让你觉得你好像读了一本书,了解了一个人,听了一个朋友的叙述一样。

    我的感悟,突然有点像东京女子图鉴那般的,为什么是东京。

    对东京的感觉,就好像是远远的看一个精致的盆景,迷恋,但不会迷失在里面。

    首先是需要有繁盛的人类艺术展示。就好像经济学里面一说就通透的,繁盛的物质其实就是盛开到浪费的精神展示,东京这座集中了日本三分之一人口,三分之一GDP的地方,堆砌的,是人们对世界的幻想和所有信息的可能性,所以,一年的时间,就不会腻。

    然后是酒肆。不同于一般社会人,艺术家是需要trigger的,酒,应该是点燃他们内心世界一个很方便的存在,营业到深夜,到凌晨,通宵达旦,让夜晚不再是夜晚,是一片虚幻里的美丽繁花,盛开的瞬间立刻糜烂,足够的哀怨和情绪可以表达。

    最后是人。是所有有趣的,无趣的,悲伤的,感慨的,挣扎中的,或者富有的,贫穷的,持有不同思路的人,他们或者大肆喧哗,或者彬彬有礼,但他们都在这座超级城市里找到大多数人的归属感,一个精致的位置,一个让他们有些不甘心,但其实太需要感恩戴德的栖息之所。

    唯有此,当然才会有情感的萌芽,有诱惑的花朵,有富余生活之下,人们思维的纤细和情感的表达,当然,也会有因此带来的那些小小的自我毁灭和无法预料的重生。

    那么,北京,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我的基本观点是,成为国际性大城市,不是自己说自己是就是,要看人流自然的走向。

    所以,北京,我的态度是呵呵。原因有以下几点:

    1.政治气氛和消费场景问题。不同于其他人类自己选择的城市,北京是一个中央集权建立起来的城市,环境上来说缺乏上海的商业和广州的市井气息,这座官宦的城市时时刻刻让人感觉到的是权力对普通人的一些关照,生活在此的人们,内心总有一层讲不透也说不清楚的政治情结。

    2.资源集中度。如果资源不是自发集中起来的,那么是不是会长久的集中,这是个问题。所以东京没有听说过什么人口疏散问题,大概觉得喜欢的人会待下去,觉得没意思的人,就会离开,来去都是自由的,只不过看自己的判断而已。这样的情况下,其实资源理论上会集中,但又不会耗散的特别严重,每个人,虽然压力大,但总有待下去,或者离开的理由,做出理由的当下,他是松了一口气,或者兴奋的觉得自己可以打开一片自己的天地的。

    而在北京,你好像总觉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真的有天在看哦,只不过你我不知道他的入口在哪里罢了。

    3.价值取向问题。所以价值多元的城市,才有一般意义上的价值,不然,其实只是象征性的价值,呆在城市里的人们,是不是有幸福感,也两说。一个城市,跳广场舞的和逛商场的人,总要有一些多元的价值观才好,就好像在东欧广场上看到的吹泡泡的人,孩子们喜欢,他好像也喜欢看着孩子追着泡泡到处跑,我们的城市呢?好像每个人谈论的都是房子啊,车子啊,估值啦,基金啊,股市啊,之类的话题,这个话题当然重要,但作为每次都谈起的话题,好像总是让人觉得有点儿遗憾的。也许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蒋方舟,当然也是因为没有生活在日本,所以就没有这样的话题。

    太大的城市,还没有什么像样的理由能够支撑起来,总让人觉得有些惴惴不安的。

    拭目以待,5年之内,我们都可以看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京一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au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