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中国史钢》目的了解王朝更迭、政治兴衰、社会变迁,也描述文化发展、商业经济,地域民俗、大众生活等。
第一章第四节 周代与外族
1、中华民族的“华”字起源。
夏、商、周三朝的递嬗,代表三个民族的移徙和发展。夏人自西而东,商人自东而西,周人复自西而东,他们后先相交错,相覆叠,相同化,同时各把势力所及地方的土族同化,在一千数百年间,这参伍综错的同化作用团结成一大民族,他们对于异族,自觉为一整体,自称为“诸夏”,有时也被称并自称为“华”。中华民族的“华”字起源于此。
2、鬼方之战,最后被宣王所攘逐。
商末、周初的鬼方,后来周人称为狁,继称犬戎。成王时曾伐鬼方,俘人至一万三千余,战争之剧烈可想。穆王时又大败此族,俘其五王,迁其部落若干于汾洮一带。至厉王末年,狁乘周室内乱,又复猖獗;以后四十余年间,不时寇略西陲,甚至深入王畿,迫近镐京,终为宣王所攘逐。
3、秦国是如何建成的,东周的由来。
宣王死,子幽王立。幽王因宠艳妃,废王后及太子宜臼。太子出奔王后的外家申国。幽王伐申国,申侯求助于犬戎。于是犬戎攻陷镐京,追杀幽王于骊山下。
鲁侯、许公及申侯拥立宜臼于申,是为平王。幽王既死。平王因镐京及王畿的西半已为犬戎所据,定都于成周。平王把沦陷区交托给一个护驾功臣、原来承袭西垂大夫世职的秦襄公,许他若果能克服犬戎,便领有其地。襄公果然完成了他的任务,在那里建立了秦国。
王畿的西半不复为王室所有了。经这次打击,王室日渐衰微,到后来只保存了一个共主的空名。所以史家称东迁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周朝为东周,史家称这时代为春秋时代。
4、东周外族之战,晋国变强大。
入东周后,从公元前662至前595年间,为诸夏祸最烈的外族,是犬戎的同源异派,当时周人称为“狄”的。狄有赤、白之别,又各分为许多部族。这期间齐受狄侵七次,卫六次,晋五次,鲁二次;邢、宋、温、郑、周各一次。卫受摧残最甚,被逼两次迁都其国境大半沦陷,赖齐桓公之救始免于亡国。邢亦被迫迁都,亦赖齐桓公之救始免于亡国。成周为狄攻陷,周襄王出奔于郑,赖晋文公之救始得复国。结束狄患的是晋国,它于公元前593至前592两年间,倾全国之力灭赤狄;经这两役,广漠的狄土的邢、卫的沦陷地皆入于晋,晋境盖展拓了一倍以上。
5、徐戎被吴所灭。
周人的拓殖已达到湖北汉水的东北,其汉水以西南直至大江,则为楚人的领域。徐戎,在泗县以北一带。在江苏境内,江北有淮夷,以邳县一带为中心,其江南则为吴人的领域。吴地并跨浙江的浙西,其浙东则为越人的领域。
徐戎当周穆王之世,在徐偃王的统治之下,曾盛极一时;徐偃王晚年力行仁义,不修武备;楚人来伐,一战败死,他的霸业也随之烟消云散。徐戎每与淮夷联合,以敌对诸夏,特别是鲁。周公子伯禽初就封于鲁时,这两族便并起与他为难。厉、宣之际两族又乘机凭陵诸夏,至劳宣王亲征平定。徐戎于公元前512年为吴所灭。
6、楚、吴、越三国与诸夏接触时间。
楚、吴、越三国有一重要的共同点:三国的王族都不是土著,而是从北方迁来的。当这些国族的发展把他们带到诸夏的世界时,同化的方向都倒转了过来。
楚王族的先祖季连,其长兄昆吾为夏朝诸侯之一;其后嗣称昆吾氏。昆吾氏之国为成汤在伐桀之前灭掉。楚王后裔衰微,散在中国和蛮夷。后裔之君长于楚地者,归附于文王。鬻熊的曾孙熊绎,当成王末年始受周封。楚和诸夏发生密切的关系最早,自西周初期以来,便是周室的劲敌;
吴国王族的始祖是王季之兄泰伯和仲雍,传说因为让国给王季而逃至吴地。吴次之,入东周一八五年(前583年)始与诸夏有使节往来;
越国王族的始祖相传是夏禹之后。越则直待前473年灭吴以后,始有机会与诸夏接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