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上学时,为了应试考试而去读的书;出了学校,因为兴趣或无聊甚至某个目的而读的书,这些加在一起,即使不多,那肯定也不会少。
翻了翻自己的电子书架以及房间里那个落满灰尘的书架,发现里面的书还真不少。如果要问这些书有什么主题的话?我也说不上来,因为非常的杂乱,“无主题”应该是最合适的。因随心所欲、一时兴起而读的书占大多数。
那些花样青春时期读的小说,多蕴含着自己对独立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所谓爱情的向往。或喜或悲的成人世界里的故事,构勒出我对未来满满的期待。这大概塑造了自己或激昂或文艺或沮丧的暂不清晰的人生色调。
那些慕名而读的名人传记,有崇拜有羡慕也有渴望,希望别人不羁的一生、波澜壮阔的一生,能有几个片段出现在自己的生命里。带着这样的羡慕,通过读他们的故事,虽然那些片段并没有出现在自己的生命里,但是自己好像经历了很多的一生。给了自己很多激励,也给了自己很多思考。
那些因梦想发财而读的经济类书籍,大概是自己读的目的性最强的书了。为什么要从晦涩难懂的经济学书籍开始看呢?受应试思维的影响,我觉得这些最基本的,才是构建自己经济学思维的基础。可是读了一些之后发现并没有什么用,经济学的名词、经济学的原理,什么也记不住。然而这些没有记住的,也似乎已经进入了自己的血液里,虽无形,但重要。
那些因关注自我而读的灵性的书籍。这是我觉得自己开始向内看的重要标志。也是自己有过一些社会经历之后开始做的觉察与思考。当自己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更加关注当下的时间,试着不评判自己、不好高骛远的时候,也是我敢于接受各种挑战的时候,比如当下进行的写作100天的挑战。
读了不少的书,也忘了不少,但是再回首,发现自己已被这些书深深地影响。这些影响就像我们吃下的食物,虽然已经被消化甚至被排出,但是食物的营养已被身体吸收。
将来我还会读很多书,这些书依然会是主题不明确的,依然有很多会被自己忘记的,但是不耽误它成为我生命中非常有意义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