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秋雨先生——《山居笔记》

我的秋雨先生——《山居笔记》

作者: 山河之书 | 来源:发表于2017-04-28 21:41 被阅读48次

                                    序

                                   <一>

    很多人谈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会两眼放光,而谈到余秋雨先生或者他的文章时我就会两眼放光。

    接触先生的文章是在高中的时候,感觉很幸运在自己灵觉初启,自我认知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沾染了先生的笔墨。那时的自己刚刚摆脱的儿时的稚嫩,幼时的无忧无虑,眼里含着的是对这个世界无限的疑惑,和无尽的迷茫。我不知道我为何要读书。加减乘除算不出未来的道路,配平方程套不出我成长的公式。当时感觉前方是漫漫长夜,是幽幽小径,看不见尽头更看不见方向。

    所幸就在我惘然之际,机缘巧合,我翻到了《山居笔记》。依稀记得那时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书店外是熙熙攘攘的车流,我从层层的课辅书中挣脱出来,看见了《山居笔记》,安静的站在那个角落,好像是等我很久了。

    等了很久了,等我的落魄流离,等我的迷茫叩问,等我的失意困顿。等了很久,终于平静的出现在我世界了,平静的甚至让我没有意识到,冥冥之中,这或许是上天的注定。上天安排它在我最彷徨的时候出现在我世界里,让我感受到了一股从未领略过的清风,托举着我的灵魂,飞上万里高空,看到了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壮丽的河山,这样汹涌的波涛,这样广阔的天地。

    给我莫大的勇气,去探索自己的道路,去追求自己方向。

                                    <二>

    《山居笔记》的创作历时两年,共收录了先生十一篇文章。从效率来说,两年才写十一篇文章,未免有些令人咋舌。但先生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甚至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的两个字,几度函询无果后,先生又亲自去了一次。这种全心全意扑在文章上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这代人学习。

    用先生的话说,《山居笔记》是继《文化苦旅》后第二段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探访的是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的难题:

      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

      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

      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

      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

      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

      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限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

      ……

    其问题之大,立意之深,格局之广都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我在今后无论面临什么问题,都不盲目地根据眼前的表象去妄下定论。而更多是去思考隐藏在问题背后的逻辑和原因。

    <三>

    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人,或许是很难明白先生写这本书所需要的勇气。那个血雾弥漫的年代,那个伤痕累累的岁月,即使透过无悲无喜的文字,也不忍卒读。这实在是这个连打字都不用负责任的年代的我们可以想象的。

    借先生的话说,他本人的勇气,来自于十年浩劫间对民族苦难的切身感受和反复思考。而这种思考,开始于浩劫初期可怜父辈的牢狱骨灰,延续于浩劫中期军垦农场的漫漫苦役,深化于浩劫后期故乡山屋的寂寞岁月,又回味与浩劫过后某些黑影的翻云覆雨。

    历经苦难的人生给予了先生莫大的勇气,让他在当时人们讳莫如深的领域纵横捭阖,开疆土。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最关键的还是一九七八年严冬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改变中国,让先生这些能人志士获得了生存的尊严。

    不过在先生看来,写作这本书最大的困难,不是写作如何艰难,考证如何繁琐,而是要将那如坚冰般晦涩的思想用手掌慢慢焐化,变成汩汩的山间清泉,令人醍醐灌顶。要用尽艰辛去让人感受不到文章的艰辛。而这正是先生最令我动容之处,决不会为了体现自己而刻意去写那些看上去富丽堂皇的空泛之文,卖弄文采,洋洋自得。永远闪耀着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以至于我这个懵懵懂懂的高中生都能遨游其中,沉醉不知归路。

    <四>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发现即使原来读过的书重新再读,也读出很多新鲜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无论时间空间如何置换,只要放空内心,翻开先生的《山居笔记》,内心总泛起无法压抑的想要倾诉的欲望。如同不灭的火焰,在我心头翻滚燃烧。于是,我决定重读此书,逐篇写下阅读笔记。以此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并纪念我那青葱稚嫩的时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秋雨先生——《山居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eo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