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深度阅读
阅读的幸福不是读了很多书,也不是读书速度有多快,而是把原来不懂的东西搞懂,原本纠结和迷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就是阅读的幸福。要获得这种幸福,就必须去理解所读的内容。
快速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主题阅读可以提升阅读的广度,但阅读的核心必须围绕两个字——理解,要理解所有阅读的内容。
某个知识点被我们不断地应用,不断地掌握,不断地去做分享,这种反复的过程就会让我们对这个知识理解得越来越透彻,掌握得越来越牢固。
为什么要深度阅读
简单来讲,深度阅读就是升级我们的视角。
如果阅读只是想获取书的内容,那可能就是小朋友的视角;如果想运用书里得来的知识,那可能是家长的视角;如果是一个写作者,就想知道某本书是如何写出来的,为什么能畅销,而自己的书不畅销,这里面的差距是什么。切换不同的视角,看待同样一个问题得出的答案会完全不一样。
讲完了“是什么”和“为什么”,接下来我们需要探讨究竟有哪些内容值得深度阅读。深度阅读不是把一本书完整地读完,不是读的时间足够久,也不是把一个片段、把一张图做深度的解读。这些都是片面的看法。
哪些内容值得深度阅读
专业的内容、自己需要的内容、需要了解底层规律的内容、核心的知识、延伸性强的内容、感兴趣的内容、读一遍之后不明白的内容……这些都属于需要深度阅读的内容,我们对于阅读是有自己的理解力的,只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
阅读一直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如果把前文的“需要进行深度阅读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可以分为下面几种:“咦?”“哈!”“嗯!”
“咦?”指的是某个知识好像有点难,不太明白。
“哈!”的意思是让我们茅塞顿开、质量非常高的内容。
“嗯!”指的是某个有道理的内容,值得我们继续深入了解一下。
其实在甄别是否需要深度阅读的对象时,我们针对的并不是某一本书,而是针对“概念”。理解某个概念的过程中,如果它让我们感觉到困惑或喜悦、感觉到“力量”和“价值”,这时就可以针对该内容进行深度阅读。因为这时只是知道了该概念是什么,还需要通过深度阅读提升视角——这个概念如何使用、后台如何实现、原理是什么等,只有把这些都搞清楚了,才算是拥有了这个类别的知识。
深度阅读的三个步骤
创意灵感来自:李叫兽
深度阅读分为三个步骤——“练兵场”。“练”指的是寻找联系,“兵”指的是发现冰山,“场”指的是多场景练习应用。寻找联系、探索冰山、多场景应用——“练兵场”,把步骤口诀化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记忆,与之前的“因概少切复”的概念类似,都是很简单有效的概念。
寻找联系
寻找联系的意思是当看到某句话或者某个概念的时候,要下意识地尝试分析该内容是否能够通过其他的现象解释。
例如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故事,回忆一下自己的经历,甚至可以打个比方。寻找联系分为如下几种:第一是经验联系。经验联系的代表就是之前用过的“拆书帮”RIA便签读书法。RIA便签读书法是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里提到过的经典方法,就是产生一个经验性的联系——当我们看到某段话的时候,立刻想到这个内容我们之前是不是遇到过。
我们只会对那些我们知道的内容感兴趣,前文讲到鸡尾酒效应、大脑的原理时也说过这一点,大脑会注意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内容。阅读其实也是这样,如果发现某个片段好像遇到过,就要进行相应的联系,把当下碰到的内容与过去的经验连接起来。
交叉联系(不同的书都在讲同一个主题)
除了经验联系之外还有一种方法——关联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深度阅读需要注意的一点:当看到某些内容,如果有了“咦、嗯、啊”的感受,在平时的语言中也有视觉化的表达。
为了强调视觉化表述的重要性
洋葱阅读法也是如此,例如并没有说碎片阅读是到处去抓东西,而快速阅读就是快速寻找目标,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用了“章鱼哥”“火暴剑士”等拟人化的东西来说明阅读法的内容。
总结一下,寻找关联是看到重要概念时让你觉得很重要,要立刻联想到哪些现象能够被该理论解释,同时至少要找出五个可解释的例子,才能加深对该理论的印象。然后,要活学活用视觉化的表达,丰富自己的描述方式。
探索“冰山”
有了这些连接之后,第二步是探索“冰山”。很多概念背后,都有庞大的知识体系支撑,好比一棵树苗,它在地下可能有一个庞大的根系,树苗只是露在地面上的一个嫩芽而已。一个概念往往后面可能会有理论、原理等。概念是可以看到的,不能轻易看到的往往是背后的体系知识,而这些知识通常庞大且系统化。
如果想了解背后的体系,就要学会追根溯源。前文讲到,人的大脑更偏向于视觉化,那么这个结论是从哪儿得出的?这就需要我们追溯源头。
举例1:寻找源头
其实就是逐渐地往上溯源,寻找第一手的知识。第一手的知识往往是体系化的学术知识,而是要追寻这个概念的源头在哪儿。
习惯回路
在第一章里我们讲过,养成每天把一本书放在包里的习惯,也就意味着每天都可以稍微翻一下,哪怕用来拍一张照片晒个朋友圈,收获朋友的点赞。这时点赞就是激励和奖励。
从一个概念的阅读,到去探寻背后的原理,明白了原理之后,就能了解为什么有的习惯能够养成,有的习惯很难培养。深度阅读的第二步是探索冰山,去寻求概念背后的底层规律。一旦明白了原理,再去教别人做习惯养成的时候,就有了一套理论支持我们的观点。
多场景应用
深度阅读的第三步是多场景应用——知道概念后如何使用。这时需要进行多场景的应用,尝试在不同的场景下自如地运行该理论。
综合举例
深度阅读的三个步骤“练兵场”,即寻找联系、探索背后的底层规律、多场景的应用。记住这三点之后,我们来举一个综合的例子,看看如何应用好这三个步骤,从而进行深度阅读,理解某个概念。
有一个概念叫作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人或者某事在判断的时候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一处。如果用深度阅读的“练兵场”方法来学习和记忆锚定效应这个概念,应该如何做?
锚定效应(Sunk Cost)
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或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思想固定在某处。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锚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第一步,寻找联系。“锚定”指的是在某人对于某事做判断的时候,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第一步是联想生活中是否有相关的例子。
锚定概念可以联想到很多例子。可以继续联想,历史上有没有一些故事跟锚定相关。
懂得了锚定效应及其背后的原理,下一步就是应用,多场景的应用。
深度阅读的前提深度阅读的前提是至少对某个知识有足够的了解。以下的这些前提步骤能够帮助我们在深度阅读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即使没有打算深度阅读,做了这些准备后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入门级的深度阅读,比快速阅读和其他形式的泛读更加有深度。
初级理解
写摘要
标注重点
关键词关联记忆
文本材料图像化
重读
前文讲过,阅读时要进行初步的理解。写摘要、把这个材料图形化……这些内容前文都有讲述。如果觉得某本书或者其中某个章节很重要,就反复多读几遍加深理解。
可以通过一些图形化的标记来做标识,把重要的、有问题的、未来可能用到的内容逐一标注。这些图形可以自己定义,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标记。
练习性测试
练习性的测试,举个例子说明,
分散性练习
分散性练习
详尽地审问
第四点是详尽地审问。《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就讲了一个概念: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指的是要把读过的书的内容,具体有什么逐一罗列清楚,也就是要用结构化的形式,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分析清楚整本书讲了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有什么样的概念。
梳理清楚了结构,才能知道作者提出某一个观点的上下文边界,才能清楚知道他的这个观点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拆书帮”的“帮主”赵周老师《这样读书就够了》给出了我们如何去思考一个观点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前因后果
(前车之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相生相因):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者排除这些假设?(相生相因):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者排除这些假设?
(以观后效):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是我期待的吗?
(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适用边界
(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使用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成本收益、态度能力)?这件事情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解决吗?
(旁敲边鼓):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观点还是类似的问题,他们和我的思路的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总结
如果没办法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书里表达的核心概念,就无法执行前文所述的“练兵场”的练习。所以,我们要尝试用自己的话、用自己的片段来把图书内容整理出来。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指的是遇到一些特别难啃的大部头书,由于它们的内容太过晦涩,无法执行“练兵场”的步骤,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到“十面埋伏”——找帮手。比如,某个概念很复杂,可以去知乎提问、去果壳提问、去百度搜索相关内容、找一些公众号文章答疑解惑等,寻找一些通俗版的解答。
“围点打援”
“围点打援”指的是某个概念很复杂,如果某本书很晦涩难懂就暂且放下,先读一些外围的、简单的书。
“围点打援”和“十面埋伏”不一样,十面埋伏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方式是通过各种角度去强攻,而“围点打援”是暂时不攻击,先去把周边的问题搞定,再回来攻击难点。把周边的问题搞定之后,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看待问题的水平也会提升,再回头看核心读物的时候,会发现它并不难。
阅读应该像滚雪球一样,刚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小雪球,用围点打援的方式把雪球越滚越大。快速阅读就像滚雪球的第一步,先快速地把整本书翻一遍,简单理解书里的内容,然后再通过主题阅读、深度阅读的方式逐渐加深阅读。
“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说得通俗一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的核心是搞定书中的一些关键词。一本书里真正有价值的概念并不多,即便是一本非常复杂的书,只要搞定里面关键的概念,那么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也就被“消灭”掉了。
深度阅读的误区
关于深度学习的第一个误区是,很多人都把深度阅读理解为要从头读到尾把一本书读完。经过这一章的分析,我们已经了解了深度阅读其实不是从头到尾地精读,而是针对某个概念进行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的第二个误区是,经典的书都应该进行深度阅读或者精读。这也是错的,因为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经典,而是在于书里提供的观点能不能让大脑感到兴奋,能否让我们提出很多问题,能否让我们产生关联。无论是多么经典的书,如果我们没有任何感触,都无法运用也很难理解,那这本经典的书其实对个人而言并没有太大价值,泛读一下就可以了。
深度阅读的最后一个误区是认为要记住所有内容。其实只要把概念理解到位,能产生更多的关联,能在多个场景中运用书中的核心概念,就是记住这本书的内容了。
古人常说念兹在兹,阅读也是这样,念念不忘,心里一直想着去做、去试试,这样就不可能忘记。执行过“练兵场”来进行深度阅读以后,相当于一个复杂的概念已经举了五次例子,联想了五次,反复调用了五次大脑里的记忆。其实三次复习就可以产生记忆,五次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能够再把知识和理论在多个场景中应用,那么对于图书的核心概念不需要任何记忆,就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