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10亿美元的俄罗斯轮盘赌,你敢玩吗?——《理性的非理性》第五章
在互联网时代,购物是如此便利,我们只需鼠标一点就能买下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购买的东西数量之多,种类之杂,只有到了搬家整理物品时才发现,原来,我们买下了这么多东西。有的甚至连封都没有拆开过,有的东西早已过时,但我们却舍不得处理掉。原因何在?
除了上一章提到的“沉没成本”效应影响外,还有“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在发生作用:拥有一件东西会让你高估它的价值。在人们拥有一件东西之后,要主动放弃它并不容易,人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拥有的事物比别人拥有的同样事物更有价值。
1.卖车的经历
作者讲述了一个自己卖车的经历。
因为打算回国,我决定卖车。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发现自己的车的平均价是4500美元。我觉得这个价格有些偏低,因为6年前它是新车时,我可是花了2万美元买的。而且,这6年来,我的车开的里程较少,并且我一直对车进行全面的定期保养。于是,我在网上挂出5000美元的价格。
过了两天,有买家与我联系,出价就是4500美元,市场均价。但我坚持要5000美元,于是没有成交。后面两周,不断有买家与我联系,不过出价都比第一个买家低,有的甚至低于4000美元。于是,我决定花200美元将车暂时存放到停车场,先回国办理工作报到等相关手续,等下次回纽约再卖车。
过了一个月,我在国内办好手续,回到纽约,一看自己的车,吓了一跳。长时间没有开的车经历风吹日晒,积了厚厚一层灰,鸟粪、树叶落得满车都是。这时我才认识到,这车必须马上处理掉。我去洗了车,然后打电话给之前联系过的买家,决定接受他们中最高的报价。
一周后,这辆车最后以4000美元的价格卖出去了。比平均价格少卖了500美元,加上200美元的寄存费,我一共损失了700美元外加时间成本。
虽然市场平均价告诉我它只值4500美元,但因为我是车主,我就认为自己的车不止值这个价。
可见,有时候拥有一件东西并不见得是多么明智的事情,拥有即是被拥有。所有权会改变我们对这家事情的主观认知,对它难以割舍,甚至让我们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
2.美国81岁钉子户
最近看一则新闻,81岁“钉子户”朱莉叶塔.科瑞多,拒绝了美国最大分时度假屋公司要她搬迁,该公司日前被勒令立即停工两周,科瑞多赢得重大胜利。报道称,科瑞多过去10年多次拒绝该公司收购她位于佛罗里达州橙郡的两卧公寓。尽管她多次拒绝,“西门度假村”仍然决定展开耗资2400万美元的度假村工程。每天环绕科瑞多的公寓工作,甚至建立一道施工栅栏环绕科瑞多的公寓。
科瑞多起诉该公司,据调查,“西门度假村”在申请施工许可时,让郡政府误以为他们拥有整块土地。现在该公司被令停工,施工许可被吊销。该公司将面临巨大损失,但科瑞多说,她绝不会卖房,不管对方出多少钱。这公寓可是承载了老太太的情感记忆。
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思维,只要价格好,干嘛不卖啊?巨大的沉没成本将迫使该公司愿意出高价来收购,科瑞多大可借机大赚一把。
“禀赋效应”让西门度假村损失惨重。
生活中,我们在卖自己住过的房子时也经常犯上面的错误。因为买房时,我们是费尽周折、千挑万选出来的房型。入住前,我们一般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构想、去装修、去买家具,一点点地构建了自己的窝。入住后,又有多少喜怒哀乐的故事在这间房子里发生?这间房子不仅花费了我们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还承载了我们的情感记忆。因此,售价要足够高,才能抵消“禀赋效应”的影响。
但是,这样的想法却并非理性。因为购买者不会理解买家的“禀赋效应”情结,并不愿意支持额外的成本。所以,房产销售有句名言,“卖的是房子,买的是家”。房子只是一个功能性的东西,用于居住。而家不仅能居住,还带有感情色彩。卖房时强调房子的实际功能,就是避免卖家受“禀赋效应”的影响,舍不得卖。而劝人买房时,则引入家的概念,让买家投入想象,情感,用“禀赋效应”去影响买家。
3.文章是自己的好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文章都是自己的好,看人家的文章看不上,盖因文章好坏的评判并无客观标准。不像习武之人,彼此不服气可以下场比试一番,水平高下立判。有人曾赋诗一首吹嘘道:“天下文章在三江,三江文章唯我乡,我乡文章数舍弟,舍弟跟我学文章。”说来说去,转了一个弯,还是自己文章最好。
文人相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性的嫉妒心理。但觉得自己的文章更好,也有“禀赋效应”的原因。自己的文章都是自己绞尽脑汁的心血之作,有时投入的精力和情感不亚于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正如父母们大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其同龄人优秀,家长们大都愿意花大价钱让孩子学这学那,梦想着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天才。不料,大部分的孩子长大后注定只能是普通人。禀赋效应让家长们心甘情愿地为孩子的伟大天分而奉献。
文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人们的孩子,每一篇文章都承载了作者的情感,记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文章不管好坏,至少对自己是有意义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3617/bdd4aecba6912f72.jpg)
4.宜家效应
这个来自瑞典的家居品牌在中国几乎每一家门店都生意火爆。宜家以其简洁而独特的产品设计赢得了大量顾客。宜家的家具很多都需要自己回家装配,这给一些喜欢动手的顾客们提供了一显身手的机会。
像我这种动手能力差的人也曾被迫照图纸来安装,当费尽心力安装完成后,我也颇有成就感。对自己亲手安装好的家具竟然有了一份感情,它看上去就是要更好看一些!这就是“宜家效应”,指劳动会增加人们对劳动成果的感情。
宜家效应其实也就是“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影响力,在于人们恐惧失去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这种恐惧心理又加剧了人们对失去一件东西之后所经历痛苦的预期。于是,人们会拒绝失去,拒绝改变,并以更高的代价来阻止这种改变的发生。
在“禀赋效应”的影响下,人们容易变得念旧。而过于念旧,拒绝改变有时会导致非理性的决定。
明末清初时有多少人为“留头不留发”而送命。而到了300年后的清朝末年,又有多少人为了保住自己的辫子而丢了性命。回看历史,我们可能会嘲笑古人的固执和愚昧。但当我们拒绝变革,墨守成规时,我们和为“留头不留发”送命的古人比,又有多大区别呢?
中国历史上的变法者从商鞅、王安石、张居正到戊戌六君子,无不以失败而告终。陈规旧习太难改变了,以至于鲁迅说过,“即使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尽管如此,历史的车轮依然会滚滚向前。因为变化才是永恒的不变。
未完待续,请看下一章:钱和钱还真不一样——《理性的非理性》第七章
网友评论